川陕省委宣传部长刘瑞龙在川陕苏区
刘瑞龙(1910.10-1988.5),江苏南通人,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父亲。1927年9月加人中国共产党。
1933年春,刘瑞龙化装成商人,化名王大舜,随交通员崔凤远到达川陕苏区首府——通江就任川陕省委宣传部长。
如何做好宣传工作,把苏区人民发动起来,壮大红军队伍,巩固工农政权,刘瑞龙费了一番苦功夫。上任不久,他在调查中发现,通(江)、南(江)、巴(中)地区属于喀斯特地形,山高、林密、石多。在刘瑞龙眼里这些石头可不是石头,而是杀敌的有力武器。他用这些天然的石头资源做出了大文章,拓展独具特色的宣传形式——那就是发动各地党组织,组织书写队、錾字队,在群山之巅、道路两旁、关隘渡口、村民院落、街道周围、祠堂庙宇、故园墓地等处的石崖、石墙、石碑、石柱、石坊、石门廊、石板壁上錾刻言简意赅、短小精干、通俗易懂、乡土味浓的石刻标语。他深知,一条标语,一个口号,胜似百万雄兵,赛过千军万马,具有无可比拟的杀伤力,可以瓦解敌人军心,摧毁敌人心理防线。如“列宁万岁!”“争取苏维埃中国”、“军民合作!”“平分土地”、“拥护中国共产党”、“实行共产主义”、“时时刻刻准备和敌人作战”、“打倒帝国主义”等,用来宣传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人民看了这些标语斗志倍增,敌人看了胆战心惊。石刻标语在动员群众,发动群众,打击敌人,战胜敌人,保卫苏区的伟大斗争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刘瑞龙组织策划的众多石刻标语中,影响最大,名声最响的是“赤化全川”这幅红军石刻标语之王。1934年3月,通江县沙溪乡景家塬村的大崖上,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錾字队正在刻一条“国民党是帝国主义的走狗”的标语,当刻好“国民”二字时i刘瑞龙检查工作正好路过这里。錾字队的同志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请部长提点意见。刘瑞龙大声读了两遍,觉得这条标语字数太多,读起来不上口,镌刻于崖,不太壮观,没有气势。他灵机一动,提议改为“赤化全川”。既简洁,又明快,非常醒目,群众易懂好记。
回到通江城之后,刘瑞龙一直在考虑如何把“赤化全川”这个口号叫响叫亮。后来有人向他举荐巴中县恩阳乡一个姓张的小学教员,说张教员书法道劲,字体飘逸,深得名家真传。刘瑞龙一听恩阳有此奇人,如获至宝,马上赶到恩阳,礼贤下士,请张教员出山。张教员被刘瑞龙感动了,泼墨手书了“赤化全川”这四个大宇。
随后红军錾字队披星戴月,用麻绳拴住箩筐,人坐在箩筐里用绳子放到悬崖上,横撇竖直,精心刻錾,历时两月方才完工。“赤化全川”,单字高5.9米,宽4.9米,笔画深0.35米、宽0.9米,笔画道里能卧下一个人;字距7.1米,整个字幅面积为300平方米,离地面15米,石刻雄踞山崖之巅,远隔数十里,字迹一目了然。一传十,十传百,“赤化全川”以强大的影响力向四周辐射。从此,“赤化全川”便闻名遐迩,妇孺皆知,深入民心。
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当地豪绅地主阎升平、阎际风等人,以一石二斗小麦为赏,令甲长阎成文组织人将“赤化全川”标语铲除。当地群众为保护红军留下的精神财富,提前用稻草灰调米汤将标语糊上,得以幸存下来。解放后,当地政府和群众为记念红军,洗去稻草灰,重新刷上石灰,使标语至今完好如初。
在长征中,红四方面军两次翻越大雪山,三次走过水草地,历尽了艰难险阻。在翻越夹金山时,为鼓舞士气,刘瑞龙又组织宣传队在十字路口,半山腰上打快板、唱军歌、贴标语,为指战员呐喊助威,加油鼓劲。翻过山顶,他赋诗“策骑攀北麓,晨雾冷阴浓。嘘气成冰滴,奋力登顶峰。晨雾晴万里,红日浴絮云。万山回吟啸,举首揽太清。”抒发了革命情怀。
刘瑞龙是川陕苏区运用石刻标语宣传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最直接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至今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由他亲自策划和撰写的红军石刻标语,至今仍保存着4000余条,成为全国绝无仅有的一道红色风景线,刘瑞龙也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红色标语第一人。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