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峰台
位于五村北面的小山之上,占地面积306平方来,有龙神搬料于此建庙之说。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成四水归堂。正殿里塑有高大的祖师神像,两边厢房设为学馆。一进山门有韦陀和龙神。中问是正方形的小水井,泉水四时不涸,厢旁后是吊脚楼。当年王贡爷可宪曾在此攻书数载。
中峰台有庙产4亩,耳林140板。其商被焚于1935年。
六、三溪寺
地处七村北面,在八组和九组之间。庙基占地770平方来,有庙产20亩,耳林120板。因有三条溪流汇总于此而得名。太雄殿内的石碑和各殿梁上的墨迹俱毁于“文革”期中,现已无据可考。三尊佛像(如来、释迦,弥勒)高丈余。右角的观音普陀岩千姿百态。天花板上画有二十四孝,色彩鲜艳,形系逼真。两边塑二十八宿神像,栩栩如生。门前有高大的托柱石狮,雄壮威严。
民国七年(1918)续修了龙神殿,化纯斋、韦陀殿,成四水归堂,规模扩大了三倍。地势低于原庙6尺。主持人李联科、唐明德,木工师陈朝汉。先设义学,后置私塾予内。民国三十九年建保民学校于此。建团后仍置小学,设有推销店。困三溪汇流,成丁字形的要冲大道,过往行旅很多,风景宜人。有怪石如印血,如书架、如帽盒、如大轿。印盒石上建有高丈余底径6尺的字库,培成印把,上刻古戏人物浮雕。正面的大雄殿与字库毁于1958年。龙神殿、化纯斋和韦陀殿三个续修部份予1964年拆除,作董家粱建校用材。
民国时,巴中人谢正雨在此教书,曾题诗云:
独叹社会太不公 同恶相求意自浓
何日划一归大统,全球虎豹才停锋 。
八、禹王宫
陈家坝街有禹王宫,建于清乾隆末年。内塑禹王坐像高及丈,全身浮金。两旁是厢楼,前面有戏楼,共占地418平方来:大门上有王可宪题的对联:
铭勒钩缕,忆当年心劳力瘁
灵钟石钮,到此日德远功丰
禹王宫有庙产15亩,第二次扩建竣工予清末,1935年焚毁大部分。
九、二郎庙
位于一村四组,解放初为村小学,后拆迁。遗址有残碑,碑文曰:“嘉庆二十四年,二月初二日培修二郎庙成功。聂门孙氏同子聂猷寿捐金补修庙宇,表塑全堂神像,辉煌如故”。云云。
十、兴隆庵
位于三村七组,占地200平方米。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90),修成三层塔式字库形,塑魁星于内。有庙产2.5亩,1962年折迁建房。
十一、关帝庙
位于陈家坝下场口,始建于明洪化年间。内塑关羽巨像,两边厢房骑街而建,对面戏楼建于明万历年间。共占地501平方米,有庙产21亩,耳林600余亩。肖和尚昌明曾是民国时的寺僧。于1935年焚毁。
十二、马家庵
位于三村七组之西,占地504平方米,有庙产45亩,耳林2亩,建子清康熙初年。据传此庙原为一马姓住户,因常受恶霸欺压,逼买这块肥土良田,马家立誓不卖,宁愿舍宅为庵,捐产建庙,遂名马家庵。内塑三清神像,有僧人溥恩德行素著,曾于庙内植桂一株两梗,人呼“双桂寺”。常年设有私塾,尽是宿儒名流在此设馆,1964年被拆迁建为民房。
十三、五龙台
位于一村八组过街楼东面小山之巅。庙宇华丽,景物清幽,占地514平方米。始建于元代,至明天启年间维修一新。有庙产40亩,耳林20亩。庙内塑古佛,左右有文殊、普贤神像。据传清初有~饱学之士在此隐房为僧,后有高僧照敏,德行甚高,园寂于此。
1935年五龙台被焚其半,余下部分于1956年拆除。
十四、文昌宫
位于九村之东,占地412平方米。母思风捐给庙产10亩,耳山60板,并承首于道光二十年(1810)建成正殿。后由任克顺于癸丑年(1913)维修并扩建编殿山门,亲笔题书“桂院宫墙”四个大字。内塑文昌、夫子及其他神像。历年设私塾,后置保国民学校。
曾有任焕庭题八景诗于璧:
纵观岐路三道岔,大高山上采野茶;
沐浴溪畔常濯足,下江滩头泛仙槎;
红尘缠绕红尘客,白荻光照白玉花;
草帽无僧敲玄板,破门窥见大方。
文昌宫于1962年拆除。
十五、观音殿
过街褛有观音殿,刻圣母伸像于石璧。土墙坪秀才符联星撰联刻于柱上,云:
世界俯三千山巅水涯 须知无处不观音
楼台开十二风清月朗 且喜有难脱苦厄
石璧篆刻大字“南无阿弥陀佛”尚存。解放后,楼房已拆。现“观音石窟”及古银杏树、黄梁树尚存。一字排列的60余根古柏青翠翁郁,环境优美。
乡境内还有玉皇庙,西浴台,松林寺,城隍庙,灵仙洞和许多小庙,已俱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