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帮会——袍哥人家的江湖背影
四川、重庆的哥老会称“袍哥会”、“袍哥”,长江中下游则称“红帮”。哥老会还有“哥弟会”“兄弟会”“袍皮闹”“江湖”“哥老”“汉流”“汉留”“汉刘”“光棍”“嗨皮”等称呼。
“袍哥”之名为什么叫“汉留”?袍哥们自己说是源于《三国演义》。关二爷被逼降曹后,曹操奖予很多金银财帛,他一概不收,只收了一件锦袍。平时很少穿着,有事穿上,却要把旧袍罩在外面。曹操问他原因,关二爷说:“旧袍是我大哥玄德赐的,受了丞相的新袍,不敢忘我大哥的旧袍。”因此,这个袍哥组织,老名称又叫“汉留”,含义就是从汉朝遗留下来的精神气节。明末清初的志士顾炎武、王船山、曾耀祖等人,暗中联合志同道合的汉族人,搞民间秘密组织,以“反清复明”为号召。这种民间组织,一直深入社会下层,蕴藏着潜在力量。故世俗有云:“你穿红来我穿红,大家服色一般同。你穿黑来我穿黑,咱们都是一个色。”即此义也(《汉留全史》第36页)。看来袍哥组织,起源于明末清初,发展于清朝末年,泛滥于民国时代,也有一定可信度。
民国时期,哥老会由秘密转为公开,由反清、反社会组织演变成民间帮会组织。各公口放松香规礼节,手续从简,入会人员身份不再限制,出现了女袍哥、洋人袍哥,哥老会呈兴盛之势,一时,山堂林立,码头遍布四川城乡,袍哥不计其数。民国三十六年(1947)前后,全川成年男子有30%-50%参加了袍哥组织,民国三十八年(1949),全川职业袍哥和半职业袍哥1700万人,民国时30多万川军,袍哥就占60%。
清代至民国,哥老会广泛地活动于四川城乡,存续时间长达300年之久。袍哥在四川近现代社会中影响巨大,如加入反清斗争、反洋教斗争、保路运动、护国战争、抗日战争等。辛亥革命时,很多哥老会首领经过革命党人的介绍,加入同盟会,很多革命党人参加哥老会,为推翻清朝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川哥老会山堂分5个堂口,即仁、义、礼、智、信。各堂口之下设若干公口(即帮会成员出入的机关),堂口有班辈之分,仁字比义字长一辈,依次递减。加入仁字堂以军政界官员,名流士绅为多;义字堂以军警宪特、地主商绅为主;礼字堂多是水旱两道、匪盗、地痞恶棍和士兵;智字堂多为手工业者,城市贫民、车夫、船夫等;信字堂大都来自下九流者,如卖唱、搓澡之类。
袍哥会有组织机构、帮规帮约、隐字(语)、联络暗号、手势、茶碗阵等形式内容。大山堂设内八堂和外八堂,内八堂为“龙、盟、香、佐、陪、刑、执、礼”,是公口的领导核心,主持开山堂、作方首、发会票等重大会务,有香长(山主)、总座(舵把子)、正印(副舵把子)、座堂(首席执事)、盟证(盟誓的监察者)等12位大爷;外八堂是内八堂领导下的组织机构,有牌把大爷、圣贤二爷、桓侯三爷、管事等10个序列。小山堂将香长、总座、牌把大爷集中为一人,俗称“龙头大爷”或“龙头舵爷”,将盟证、礼堂、圣贤二爷集中为一人,陪堂、桓侯三爷集中为一人,其余内堂的人员几乎不设。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