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麻石镇的由来
通江的“麻石”,它虽被人戏称“麻字石”“麻渣石”“麻石场”,但却以黑白相间而发亮,结构紧密而坚硬,迥然不同于其他普通石头,所以早就上书,美其名曰“花岗石”。几块数百斤到两三千斤重的花岗石,或全露或半掩半露地集成一堆,凸显于山脊,成为当地一大景观。
于是,人们争相依景建房,年复一年,到元末明初,建成的房舍越来越多,形成了街道,成了麻石场。相传,依地势平坦宽阔,先要把这条街建在五里地外的“五厢庙”。木匠动工后,总见成群的喜鹊刁起工地上的木屑刨花飞往麻字石,人们就认为傍麻字石建场是天意,为顺应天意就迁建了。
从前的麻石老街沿山脊而建,一条长长的石板街,两旁参差排列着泥壁瓦房,分为上、中、下三段,称上街、中街、下街。上街与中街没有明显的界线。由麻字石截然分开的,是中街和下街。
为得到神灵护佑,街道的东西两头各建一座庙堂,东是“禹王宫”,西是“三圣宫”。禹王宫是个四合大院,其间办学,可容五六个班;学校迁走后,这里设过区卫生院和乡铁木农具社。三圣宫规模小一些,国民政府的麻石乡成立于1940年(此前为“联保处”),其乡公所设于此宫;中华民国的麻石区粮站和食品站也先后设于此宫。
傍三圣宫的寨梁东坎下有一个大岩洞,叫作“白云洞”。不知这里顶敬着哪位神仙,因祖父被歹人逼死,祖母在菩萨面前许下报仇雪恨的“拜香愿”。1949年春节后,祖母率七子与孙众们,由数位法师作法,好几十人上路,形成长长的行列,伴随锣鼓和号角,从柏林里来到这里还愿。
下街是买卖粮食的场所,旧称“米亭子”。过米亭子,沿又一条宽阔的石梯路前行两百多米,就到达设于禹王宫的麻石小学了。该校由乡贤周炳文先生于1921年创办,在全县排名仅次于诺江小学和新场小学,当年称“通江县第三高等小学”。
现在,诸多麻字石被毁,或填埋于地下,或被敲碎推下悬崖。
THE END
0
打赏
海报
通江县麻石镇的由来
通江的“麻石”,它虽被人戏称“麻字石”“麻渣石”“麻石场”,但却以黑白相间而发亮,结构紧密而坚硬,迥然不同于其他普通石头,所以早就上书,美其名曰“花岗石”。……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