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期间的南江木偶戏
木偶,又名木偶戏,南江人多呼之为“木脑壳”,是用质地细密而轻盈的树木雕成各种头象为主体,再配上手或脚,着上衣帽而成。南江木偶全属杖头木偶.头和手装有三根木棍,叫做“竿子”,演员一手握头竿子另一手握手竿子进行操纵,叫做“肘竿子”。
南江木偶全是川戏木偶,头像刻成川戏脸谱,着上色。也分生、旦、净、末、丑等行当。除一般通用头子外,还有专用头子,如孙悟空、猪八戒、包公、冷云……唱腔也有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戏五种。音乐、乐器、剧目均与川戏无异,唯乐队与演员的职能不截然划分,乐队人员可同时兼演唱,人少时一人还兼奏两件乐器。
道具,有合体的盔、巾、袍、褶、裙,表演在山帷幕组成的舞台上进行.演员为帷幕所遮蔽。因此一也有人呼之为“被单戏”。南江木偶有大、小两种,大木偶身高0-100厘米,头长18-20厘米,与10岁左右儿童相当:小木偶又叫精木脑壳,身高45-50厘米,头长14-15厘米。
木偶班与川戏班比,有投资小、人员少、小型灵活、不择场地,收费低廉等优点,一些不算巨富的人家多乐于为之。而普通农户则因其轻便、灵活、收钱少、食宿易办,也不吝解囊。从清末至民末的四十年时间里曾极一时之盛,成为南江广大乡街一项常见的娱乐活动。县内有过近十个木偶班往来于乡场、农户、村舍间,一家两户,一卜家八户都可包戏,十数人可看,两三百人亦可围观。凡婚、丧、嫁、娶、生朝、满月,春祈,秋报……往往就便邀请一班木偶,唱上几天。至于庙会、年节,近处又无川戏可邀时,往往也请一班木偶凑合着助兴。密锣紧鼓,急管繁弦,群众蜂拥而至,换肩接臂,啧啧而赞之,抚掌而乐之,其状声色、娱耳目,竟不觉其亚于大戏也。现择要记其始末于后。
1、桃源张烈班
宣统末年(1911年),大巴山崇山竣岭中有一块世外桃源——桃园寺和铁炉坝。此地北靠陕西、海拔1300-1800米,在其河谷地带有富户名张烈,广有田产,经营过一副木偶戏箱子,班内约有二十来人,头子、行头几大箱。此系大木偶,眼、嘴能动,张嘴弄眼,颇为吸人。除在本地演唱外,常在焦家河(今桃源乡)、白头滩(今槐树乡)关坝、上两河口一带表演,也常来南江。由于地靠陕西,所以在陕西省内牟家坝、喜神坝一带活动较为频繁。
2、桥坝周益德班
民国初年(1912年前后),桥坝艺人周益德父子组织过十余人的木偶班,在川、陕西省边界活动。他们曾以本地真事为素材编演了一出《闹三沟》,写当地豪绅张崇益、张文灿父子依势强抢简氏二命,大闹郑家沟、王家沟、雷家沟,简氏族人奋起抗暴,终于获胜,凶绅伏法。此剧被汉中地区剧团移植上演。
3、东榆杨金芳班
民国五年(1916年)左右,东榆铺附近的观音井有杨大齐(又名杨寿山)办起一个大木偶班,定名“金玉班”。
金玉班四处演出,在县内的上两河口,杨家坝、赶场溪、官禄口、沙坝、贵民关、关坝、板桥口、楼子庙、朱家坝、陈家坝唱过。还到陕西境内的两河口、碑坝、黄瓜岭、黎坪等地唱过,足迹遍及通南巴,广及巴山北坡的大片乡村、集镇。
演员不全操专行,角色一把抓,人数多则一、二十人,少则七、八人。一般能唱一、二百出戏,周万五能唱四百出戏,而且能打、能唱,人称“小教主”。
金玉班有大、小头子各一副,响器、帷帐两套,分为两班,小木偶有24件各色褶子、蟒袍、三身靠。
红四方而军来南江,杨大齐父子远走他乡,戏班解散,1935年红军西渡嘉陵江后,金玉班重新聚集。丙子、丁丑年(1936、1937年)南江大饥,俄殍遍地,闻说山河里(指南江北部边远山区)情况较好,金玉班遂到山河里避荒。甲班大木偶因人多开支大,价格高,更新难等缘故而停业。仅乙班小木偶以其较好的适应能力渡过灾荒,生存下来.继续四出演戏。
1949年南江解故,金托班自行解散,箱仗行头逐渐散失。
4、洛坪戴官德班
洛坪坝东北戴家湾有戴官德,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从八庙梁松元家买回一副木偶。这批木偶原系付家乡李雨田首创,李喜雕刻,自刻头像,以真人真物为师,力求形神俱似。于民国五年(1916年)刻成木偶一堂,组班唱戏三年,后赠与亲友,流入梁家。
这批木偶头长18厘米,耳间距15厘米,五官匀称,头型逼真,面部有情,眼簾能开合,眼球可转动,口唇能张闭(至今戴家尚保存一具),共十七,八个,有花旦、小丑、小旦、花脸、老生、老旦、皇生等。蟒 ,靠、褶子、褂子约20件,盔帽、头巾俱全。经戴整饰一新,邀集各行艺人二十余,自己领班,流动演唱。
写戏(出钱请演戏)的人很多,几乎每个农家都要请唱一天“牛王戏”以保耕牛健壮,或者几家人联合请唱三天“青苗戏”祈求五谷丰登。演一本银元6元,供饭;单演夜场每场四元,三元不等,双方协议,略事招待即可。雨戏(演戏求雨)则颇长,往往延续二、三十天,场价可降低。雨戏多是唱《说岳传》,称颂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岳飞,直到转阴欲雨时就唱结尾戏《岳爷升天》。此班剧目《经堂杀妻》、《白玉答》颇动人,能摧人泪下。兼之木偶大,看得清,又有弄眼张口等面部表情,常使观众猾集。
此班无班名。初时在沙河、八庙、赤溪一带表演,继而到马掌铺、下两口、神潭溪、大河口、杨家坝、官禄口、新店子等地,大黑滩(广元境内)、长池坝、镇子坝等地也去过。在汉中,特别受关注,包银较高,每本12元。三中年得钱不少,但全被挥霍,箱子回家过年,班主无所获,还须供班子,于是关箱停业。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戴官德另外买回一堂小木偶,辞退部份艺人重行开张。小木偶共十多个头子,头长10厘米,宽7厘米,造型也很逼真(今尚存一具),有手有脚,可自已戴帽穿靴。演了九年直至南江解放始停业关箱。木偶小,只七、八人就能顺利转运,戴善绘画,能刺绣,木偶所着袍、铠,部分出自他手。
5、东榆“义生园”
东榆铺岳本义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从周吉安手中买回一副木偶。组班“义生园”。因头子零落,衣冠不整,岳请来新店子大佛寺李本成添刻头子,做盔头,请来长赤何文东缝褶子,面貌一新,鸣锣开合,每年二月出门,腊月回家,曾在通江本溪坝,陕西碑坝,南江官禄口、大河口、沙坝、上两河口、桥亭子等地表演。
义生园唱过会戏、贺戏、青苗戏、愿戏、雨戏等。会戏是庆贺神佛,如观音会、大刀会;贺戏是祝贺开张、倒牙、生辰、满月;愿戏是求神保佑猪样清吉、病人早愈、早生贵子、生意兴隆后还愿恶,如牛王戏、药王戏、太子戏、财神戏;天旱求雨叫雨戏;春播求成叫青苗戏。这类戏一日两日,三天五天部可以,时而一家一户,时而挨家挨户地写戏,供给食宿,只付工价。
岳本义,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将木偶班出让与观音井吴某。吴重行整理,尚未就绪,人民解放军已进入南江遂停。
6、杨文安班及其他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宣汉南坝场一家木偶班唱到通江平溪乡,被乡长朱兆丰吃掉,然后来到南江官禄口。官禄口的地方势力也不弱,扣下全班人箱,加上本地艺人,由袍哥大爷杨文安任班主。
此班有24个头子,系大木偶,曾沿明水两岸去南江多数乡场演出,也去过巴中,广元县境,常演剧目有《四下河南》、《征东》、《征西》、《扫北》、《三义图》、《孝廉图》、《铡美案》、《白蛇传》等50余个。此班于建国后的195年散伙,导具箱仗由乡政府收去,文化大革命中被造反派作为“四旧”焚毁。
此外,桥坝吴中昆、吴文云父子也办过木偶班。
长池何文东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购买过一套木偶,聘请长池、下两两地玩友组班,此班曾去五郎庙、麻柳、碑坝、汉中等地演唱,后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出卖。
新店子大佛寺也有过木偶班。官田铁厂河的周廷俊会雕木偶,会做盔头。
纵观四十年中,木偶戏曾在南江风靡一时,其数量之多,足迹之广,历时之长,少与伦比。至于它植根于群众之中,备受农民欢迎,也是颇为少见的。可是也足见山区群众文化生活的贫乏。
7、长赤木偶剧团
1979年长赤公社管委会从新店购回木偶一堂(系建国前李大成班木偶),集合街道玩友艺人及爱好者组成木偶剧团,有演员15人,南江县川剧团退休艺人余长春任团长,谯元恩任副团长。建团初,公社借支1200元作基金,逐年从演出收入中扣还,演员吃社队企业粮,从总收入中留30%作为积累,10%作业务开支,以60%作为演员工资,工资由民主评定。演出采用售门票和包场两种方法,每票1角,每场20-25元。木偶剧除在县内表演外,先后去过通江、旺苍、苍溪以及陕西宁强、南郑等十儿县,颇受欢迎,剧团不畏寒暑,不辞辛若,穿行于山区场镇村舍为农民服务,团长余长春并为此而病故。考虑到老艺人不适于长期奔波,1982年,该团人员全部遣散、转由何文东私人承包,不久告停。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