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中县城风貌格局揭秘|巴中城历史变迁
三
李天培调任后,巴州城垣的保护及修缮情况又如何呢?
到了同治初年,城壕内被居民填满了垃圾,城壕边新盖房屋比比皆是,违法建设杂乱无章,几无隙地。时贼匪
窜扰,巴州知州雷尔卿办理城防,发动军民清理城壕,谕令毁折搬移房屋,退还城壕基址,并督率军民挑凿,克日完竣。清理后的城壕宽二丈二尺、深一丈八尺五,又将周围壕沟、地面经官弓量定丈尺(官弓,旧时制尺,五尺为弓,360弓为一里,240方弓为一亩,一弓合1.6尺,即用国家制尺量定城壕基址),丈量数据刻在石碑上,将石碑竖在城垣显眼处,提醒居民周知。
光绪三十一年(1905),巴州知州武乃愚力推栽桑养蚕,居民沿壕栽桑,蔚然成林,城墙、城壕被桑树遮蔽,州城俨然一座“隐都”。为了公私分明,再次给城垣、城壕勘界,界定官地。
大东门〔门上有城楼,城门原在张桓侯(张飞)庙后上侧,门外通永安桥〕官地,自城脚至壕外,地面六丈;转小东门至第一炮台,地面七丈。
小东门(门上有城楼,城门在原巴中县巴州镇民主街尽头处,门外斜行通新修的巴州大桥)官地,自城脚至壕外,地面十一丈;转北至第一炮台,地面十七丈;至第二炮台十四丈;至第三炮台十四丈;署后十一丈五尺。
南门(门上有城楼,城门在原巴中县食品公司侧,城门外通金榜桥。金榜桥,传说为唐状元张曙倡建,位于城南状元溪上,是城内通往南龛坡的必经之路,系单拱石桥,长1.4丈、宽1.1丈、高1.3丈,两边有石栏杆,上雕刻石狮)官地,自城脚至壕外,地面七丈;转大东门至第一炮台,地面六丈;至第二炮台,地面六丈五尺。
西门(门上有城楼,城门在今巴州剧院处,门外通西街至柳津桥)官地,自城脚至壕外,地面五丈;转南至第一炮台,地面六丈;至第二炮台,地面六丈。
北门(门上有城楼,城门原在东岳庙街口,门外通原巴中县委党校)官地,自城脚至壕外,地面九丈;转西门至第一炮台,十一丈;机神庙(亦名“鸡神庙”,其像人面鸡喙、鸡脚,颇具怪形。原在城隍庙内,后移城墙内东岳庙街口)后城脚外,地面六丈;至第二炮台,地面六丈。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