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中县城风貌格局揭秘|巴中城历史变迁

五代时,后蜀广政四年(941)重新修筑城墙,在四周垒石,建造城门及牙楼(城墙要隘处作防护的小楼)。宋天圣三年(1025),对毁损部分城垣再度修复。明成化年间(1465—1487),州判唐平、知县王成先后于土城墙外包砌以石,城墙高一丈二尺,周围四里,计七百二十丈,城壕深、广各一丈二尺,四城门之上增修楼台;正德年间(1506—1521),参议胡凤增修;嘉靖十八年(1539)后,又屡次营缮,日臻备固;崇祯末,毁于兵燹。清康熙三年(1664),重修城墙;乾隆二十九年(1764),扩建城门,重修城楼,并对四门城楼书名:东为“仁春门”,南为“永平门”,西为“承熏门”,北为“安澜门”,四个城楼名皆含祥瑞之意;嘉庆二年(1797)九月、十月间,州境白莲教乱,教徒先后两次毁州城,州署迁平梁城达十年之久,直到嘉庆十年(1805),州治才迁回原地。当时,就有修复州城的动议并付诸行动。鉴于地方财力有限,修复城池需中央政府援手——国库拨银子数万两。逐级向工部报告后,工部派员来巴州调查核实后,由户部批准方能执行——那时,要想向上争取款项就要走严格的程序了,与今日要项目如出一辙。巴州修复州城之事到了户部,被阻止——户部不予拨款,列入缓建项目之列。直到嘉庆十三年(1808)李天培任知州,才重新修筑城垣。本文重点介建州署、复修城垣,迅速恢复正常的社会管理秩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实干家,成为巴州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拓荒者”式地方官。

梁、魏、北周巴州“琵琶城”示意图
梁、魏、北周巴州“琵琶城”示意图

这里有必要先大致介绍一下自唐以来巴州官员办公的地方。

有史料明确记载的州署,位于城东北隅(原址在今巴州公安分局办公处),系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州守裴祎建。落成时,裴作《修廨宇记》,并刻石立碑。《修廨宇记》一文今佚。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四《舆地碑记目》引《修廨宇记》云:“巴南新置屋宇、什物、石记,俱会昌四年甲子岁立。”明洪武年年间(1368—1398),知州董焕英重建。正德九年(1514),原阆中知县权州(巴州)事章应奎修缮。崇祯十四年(1641)正月初一,张献忠部由昭化(今广元市昭化区)渡嘉陵江至巴州,以骑兵诈称明兵部尚书、内阁大学士杨嗣昌部(时杨奉命督剿张),差兵赚开巴州城门,张部乘隙破城,州署一同被毁。满清立国,疆域初定。巴州城郭未完,民户寥落。清顺治五年(1648),因无州署办公,新任知州许广大权治石城堡(今恩阳区石城乡),后两任知州杨九圉、盛图杲萧规曹随,侨置州治石城堡计十二载,直到顺治十七年(1660),陆鉴任巴州知州时,始移至原治。康熙二年(1663),时任知州魏步南修复官廨,奠定民居,时土著逐渐聚居生息,外来流民也编入本地户籍,安居乐业,遂成保聚。嘉庆二年(1797)九月,白莲教“掌柜”(设“掌柜”“元帅”“先锋”等职)樊人杰、“青号”(以“青”“黄”“蓝”“白”为记)首领徐天德率教徒攻陷巴州城,时任知州常发祥率残余仓皇逃往州城西的平梁城,结寨堵御。白莲教教徒在城内烧杀抢劫,据城十日方撤离。至十月,白莲教通江“蓝号”首领冉文俦率教徒复入州城。居民皆避去,空城一座。冉部无所获,于是焚烧州署、民房解恨而去。自常发祥迁民、迁署平梁城后,继任知州田文煦、葛若炜亦侨置州署于平梁城严公台,三任知州先后在平梁城办公达十年之久。嘉庆十年(1805),新任知州刘传经又将州治迁回原地,重修衙署头门、仪门及常平仓等,勉强维持社会管理秩序。

THE END
打赏
海报
古巴中县城风貌格局揭秘|巴中城历史变迁
巴州建城垣有文献可考的时间可以追溯到汉和帝永元三年(91),迄今已192梁广县年历史。 汉和帝永元三年,益州巴郡分宕渠县(治今渠县土溪镇城坝)北境(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