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巴中通江白乳溪摩崖造像调查简报
3号龛
位于A区石包西北面左侧,原完仅存正壁、左壁外侧及右壁下部。完残损处经现代水泥修补,呈一竖长方形完,平面呈横长方形。完内造像经装彩。完现宽111厘米、高310厘米、深28厘米。龛向295度。
龛内正壁造一尊佛像。佛像立于一方形台座上,颈部以上及右手经现代补塑,胸前有一斜向裂缝,左足及台座前部残,现连座高270厘米、像高250厘米。佛像有圆形头光,螺发,有肉髻,面部丰圆,双耳硕大,颈部二道蚕纹,着袒右架装,左手置于腹前,拇指与中指相接,食指微曲,其余二指握于掌心,右手处于体侧,头微向下倾。
4号龛
位于A区石包西北面左侧下层,3号龛右侧,6号龛左侧。双层龛,外完完顶及左右壁中上部外侧均脱落,左壁为现代水泥修补。外龛完形不识;内龛为拱形完,龛顶外侧脱落。内龛两侧龛面上部饰卷草。外龛平面呈横长方形,内完平面呈“U”形。外龛右壁外侧下部有一方形桦孔。完壁面及造像经装彩。外龛残宽224厘米、残高175厘米、深160厘米;内龛宽144厘米、残高157厘米、残深100厘米。龛向323度内龛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像。内龛正壁中央造一尊佛像。佛像倚坐于方形束腰覆莲座上,头、颈部、双手及胸前衣纹为现代补塑,现连座高120厘米、像高113厘米。佛像头顶有一圆形华盖,华盖下部残损,边缘饰联珠及四兽首。佛像有三层头光,内、中层为圆形,外层为尖桃形,内层饰莲瓣,中层饰太阳纹,外层饰卷草。佛像颈部残存二道蚕纹,着双领下垂式袭装,身前衣纹呈“U”形,双手置于身前,双足各踏一个圆形莲座。主尊身后有方形靠背,靠背边缘饰一周宝瓶。靠背上端两侧各立一只鸟,面向中央,尖咏长颈,曲颈于身侧,口中含一颗宝珠,立于覆莲上。靠背左右侧分三层,上层各雕一个兽头,怒目圆睁,嘴大张,嘴中吞一只兽;中层各造一个覆莲台,台上各造一只兽,兽前半身立起,后肢蹲地,面向完外,兽身上各跨坐一身童子,童子抓兽颈部;下部各造一身力士,双腿屈膝,张开坐于台上,似戴兜黎,颈部青筋暴露,着甲,跣足,左手叉腰,右手上举承托上一层。佛像左右侧自完底伸出一棵菩提树,枝叶向上延伸,遍布龛顶。
内龛左右壁内侧各造一身弟子像,立于圆形仰莲座上。左侧一身面部经后代补塑,连座高85厘米、像高72厘米,有双层圆形头光,内层饰莲瓣及放射状草叶纹,外层饰卷草,颈部青筋暴露,着半披式架装,右衣襟系于左肩垂下的带结上,搭于左臂,跣足,左手屈肘于腹前,右手筋骨毕现,覆于左手上,手中持串珠,腰微右扭。右侧一身头、颈部为后代补塑,双手残,连座高83厘米、像高70厘米,有双层圆形头光,内层外侧边缘饰联珠,外层有五桃形装饰,着交领架装,左手臂外侧有衣缘垂下,右衣襟系于左肩垂下的带结上,跣足,双手相交置于腹前,腰微向左扭。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