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渠河”川剧武生行初探
(二)常用表演特技
相比其他河道,“巴渠河”川剧武行还较多地运用一些富有特色的表演特技,比如:“打叉”:“巴渠河”的武生戏,特别是神话戏中,常常表演“打叉”,就是在武打中,暗藏铁打的叉,约一尺左右长短,向对方掷去,或将对方打倒在地,或从远处打叉杀死敌人。因容易伤到人,若技艺不过硬,或双方配合不好,是不敢轻易表演此特技的。这个特技其他河道也有,但表演者却很少。名家陈文彬、易占元等就常用此技。
“登台口”:前辈武生陈叙彬在演出《草场刺》的孙策遇刺时,不幸中箭,从地上跃起,冲向台沿,单腿站在台沿上,许久都纹丝不动。李叙刚老师在《专诸刺僚》中,表演专诸端着鱼中藏匕首的盘子,上场时一个大圆场,冲上台沿,也是单腿独立,两三分钟不动,台下掌声如雷。
“抹脸”:名家易占元表演《断桥》的小青(此时为武生)时,演到三赶许仙,每次都要“变脸”。但他运用的变脸不是常见的“扯脸”,而是先将油彩暗藏手内,当许仙下场后,把油彩迅速抹在脸上,先白,后红,再黑。一要快,二要准(将整脸涂满),还不能弄脏服装,非常考验演员的功底。
以上技艺,在现在的川剧舞台上几乎已很难见,因为难度大,有危险,没人学,也就慢慢失传了。
(三)受秦腔的影响
由于“巴渠河”地区与陕西地域相连,因此“巴渠河”川剧受秦腔影响较大。比如“巴渠河”川剧武生的演出剧目多为弹戏,而弹戏即源白陕西的秦腔。但“巴渠河”川剧又将秦腔同四川地方语言结合,并融合四川锣鼓和民问音乐,经过长期演变后,无论曲调、唱法以及唱腔结构都与秦腔有了不同程度的差异,形成了白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浓郁的四川地方色彩。此外,“巴渠河”川剧武生的很多表演也与秦腔有相似之处,从秦腔吸取了很多好的表演技巧以丰富白身,使之具有与川剧其他河道不太一样的表演风格。另外,“巴渠河”还把川剧没有的很多秦腔剧目及表演技巧移植到了川剧中来。
当然,与其他河道相比较,“巴渠河”川剧武生戏不足之处是,对人物内心的刻画稍显不足,对剧目的打磨缺乏精雕细刻的精神,比较追求形式美和剧场效果,有待今人不断完善与丰富。
五、“巴渠河”川剧武生的未来
近年来,川剧也与其他地方剧种一样面临种种困境,剧团数量萎缩,演出减少。即使演出,也很少看到武戏。究其原因,除戏曲行业普遍受到冲击外,还在于现在演武戏太累、太苦,报酬太少,因此极少有人愿学。
但即便如此,我们仍然欣喜地看到川剧人的坚守与观众的支持。以“巴渠河”地区现在唯一保留的、还经常在演出的巴中川剧团(现更名为“巴中市巴州区川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为例,该团每月演出两场,场场爆满。2012年,巴中市首个川剧艺术研究会在巴州区川剧院正式挂牌成立,并且主研“巴渠河”,填补了“巴渠河”理论研究的空白。2014年,达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巴渠河川剧艺术展演基地,在达城滨河游园的梨园坛茶园正式挂牌成立。此外,许多市、县剧团如南充、广元、巴中等地都招收了川剧学员,或即将招收学员。
从演出的反响来看,喜爱川剧的观众仍然不少,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挖掘富有地方特色、观众爱看的剧目,传承与发扬本河道独有的表演风格,从而留住并吸引更多的观众。我们相信,只要川剧界从业人员齐心协力,不负使命,认真传承,不断创新,作为川剧流派之一的“巴渠河”川剧定将继续活跃在“巴渠”大地,同时,“巴渠河”川剧武生行、武生戏也会在川剧舞台上重放异彩。
作者:冉劲松,来自《四川戏剧》2017年第5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