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道平昌段考察记:古道经行尽遗迹

老街上还有鸱平寺,遗址已不为今人知。《(道光)巴州志》卷三《建置志下·寺观》:“鸱平寺,在州东三百二十里永安坪。”“鸱”,古书上指猫头鹰,这显然与寺无关。古书中有“鸱吻”一说,即屋脊两端陶制的装饰物。鸱平寺寺脊两端陶制装饰物可能与屋脊平行,故名。由此,可推知古人给事物命名也有随意性。

新场坡,又名“卡门”,位于岩口老街左侧,距离老街三四百米。说是“坡”不甚确切,应该是悬崖。嘉庆初年,当地白莲教乱,教民焚烧了老场。教乱平息后,当地居民在老场左侧悬崖下修了新居落脚。房屋一多,便名“新场”。场后的悬崖便名“新场坡”,悬崖间呈“>”型的石梯路便是古老的荔枝道。此段古道尽管在悬崖上,但全是约两米长的石条铺砌,非常牢靠、坚实,多人或人马均可并行。道路顶端傍山的石壁上,即道光七年(1827)任巴州知州的陆成本题写的“永安坪”三个大字。“永安”寄托了他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日晒雨淋,历经一百八十多年的沧桑岁月,今天,三个大字只“永”字完整保留着,“安”字上半部分缺失,余下半部分,“坪”字已完全从石壁上剥离、脱落,不知去向。

古道中段一侧的石壁上,是巴中县平昌设治局局长、平昌县首任县长鲜于挺民国三十七年(1948)元月楷书的“平昌县东界”五字,字大盈尺,保存完好,赫然醒目。
在两百多米呈“>”型的石梯道上,今天仍可以看见从道路顶端至中段先后设过四道关卡的痕迹。当地人将这些关卡称为“卡门”,新场坡也沿用此称谓。如今,设置关卡的门杠槽孔完好如初。其实,这种关卡设施不叫“卡门”,准确的名称叫“卡伦”。因为读音略同,便被讹为“卡门”。

卡伦,又名喀伦、卡路、咯龙,是“台”或“站”的满语音译,是清代特有的一种防御、管理军事设施,其作用于社会治安及资源管理。马鞍乡鸡公寨、门垭子曾经设立的这种关卡就是卡伦。新场坡先后设立四道卡伦,除了维护社会治安外,主要是盘查过往商旅,便于税收。《(民国)<巴中县志校注>·大事记》:“咸丰十一年(1861),开始征收‘厘金’,为团练增筹经费,于各要隘普设关卡,征收过道或落地货物税,每值银一两征收一至三厘,谓之‘厘金’。”

嘉庆时期,对于分布式暴乱的白莲教,八旗、绿营战斗力锐减,难以平定。合州知州龚景瀚上《坚壁清野并招抚议》,建议各地设置团练乡勇,令地方绅士训练乡勇,清查保甲,坚壁清野,地方自保。办团经费均来自民间,由总练长掌握。咸丰元年(1851)太平天国起事后,各地大兴团练防御,巴州也不例外。
站在新场坡山顶俯视,对面的马渡关场镇尽收眼底,一览无余。场镇楼房星罗棋布、鳞次栉比,为一大集市。场镇后九座挺拔独立又相互牵连的山峰,犹如“九龙捧圣”,令人称奇叫绝。

THE END
打赏
海报
荔枝道平昌段考察记:古道经行尽遗迹
引言 唐天宝年间(742—755),唐玄宗李隆基为满足宠妃杨玉环食新鲜荔枝的喜好,建起一条从南至北专供运输荔枝的驿道。驿道以唐王朝涪陵郡为起点,经子午道……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