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道平昌段考察记:古道经行尽遗迹
这是一条军事防线。在马鞍乡、岩口乡周围,分布着镇龙关、望星关、漏明关、云城关、黄城关、马渡关等要塞。明清以来,“鄢蓝之乱”“姚黄之乱”“白莲教乱”,都发生在这里。1933年10月至1934年6月,这里也是红四方面军“宣达战役”“万源保卫战”的主战场。
明嘉靖二十年(1541)任四川提刑按察使的杨瞻在《四忠祠记》写道:“正德辛未(1511)以来,鄢、蓝倡乱,旗帜千里,三省煽动,巴、渝、果、梓之民,死亡过半矣。至今,越三十余年,田间父老,犹有能道其毒苦之状者。嘉靖癸卯(即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作者任西蜀廉访使至巴州——引者注)冬,余出使巴州,询其事,弟子员、李生应麟等进曰‘东乡五里许,巴州长乐、太平二乡地,山深林箐,鄢、蓝实啸发焉。日甚一日,势如火焰。’”[《(道光)巴州志》卷九《历代文(上)》]“鄢”,即鄢本恕,自称“刮地王”;“蓝”,即蓝廷瑞,自称“顺天王”。“鄢、蓝之乱”后被四川总制(总督)彭泽、四川巡抚林俊平息。“巴州长乐、太平二乡地”就与今天的马鞍、岩口辖地毗邻。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阆中人陈宗虞在《二关记》中写道:“巴州治,控大、小二巴山,故多崭崖折阪,诡壑?峰。望之,屹峣西南,崔崒万状中。黄城者,益称峣屼,嶛刺四绝,郁为贼薮,四方无赖、亡命,逋逃所归。盖时麻沸,突出掠我豢园廪廥,繫掠子女,磔杀焚燎,殆至惨恶。捕之,辄若鼠窜箐莽,乃其溪窦诘曲,人莫知所向。若栅寨巢窟处,却又负固扼塞,居然凭陵,我不可辄得擒缚,即知趸蜮渺细,不足一扑;第其螫人不意,求之既去,殊亦力不易加。嗟!嗟!黄城苦类是矣。……相黄城,介巴达二州间,达州业既筑龙船关,烽堠其东。惟是西偏,当我巴长乐、太平二乡之冲,不为障塞,彼可径取道驰我。……嗟乎!设险守国,王公尚之;彼卫家者,必勤环堵,矧乎领方隅,有疆场之寄者哉?……”[《(道光)巴州志》卷十《杂纪志》]“二关”也在今马鞍、岩口周边。
《(道光)巴州志》卷十《杂纪志》:“方山坪地势绝险。明崇祯末,姚天动、黄龙,同王、冉、鲜、罗等共十三家贼,盘踞方山,将军左良玉讨平之。至国朝嘉庆元年(1796)十二月,教匪罗其清等,复据方山,久之乃定。今改名‘永安坪’,凿三大字与崖上,乃今贵州副将张必禄,嘱知州陆成本所书。”
姚天动、黄龙俱汉中人,崇祯元年起事于汉南,后归张献忠入川东北,与“争天王”袁韬、“必反王”刘维明、“闯食王”杨秉允、“镇天王”白蛟龙、“夺天王”黄鹞子等,合称“姚黄十三家”。王三槐、冉文俦、鲜大川、罗其清等皆为白莲教首领,盘踞方山时,为清嘉庆初年,约公元1796年至1805年间。此记载将“姚黄之乱”和“白莲教乱”混为一谈。左良玉部为明王朝对付张献忠部的主力军,姚、黄等盘踞方山时,左已离世,或为其部下所镇压。此记载亦有误。
方山寨为嘉庆初年白莲教巴州白号首领罗其清大本营。罗其清,巴州新恩乡二甲永安场方山坪人。年轻时,曾随舅父织布谋生,人称“罗机匠”。其父罗定国、兄其贤、弟其书、子詠福、女詠梅皆习白莲教。教徒多为外地盲流于川东北的无业游民(史称“棚民”)。嘉庆元年(1796)十二月二十一日,罗聚徒于方山寨,发出“兴汉灭满”口号起事,苟文明、鲜大川等人应之,一时聚教徒数千,推罗定国为“老教”、罗其清为“元帅”。为区分其他派别白莲教,将教军命名“巴州白号”,后被额勒登保、德楞泰等清将平息,罗被生擒。
这是一条商贸通道。“一条黄龙(火纸)出川去,一条白龙(棉花)入川来”——这是流传于马鞍、岩口荔枝道沿线的民谚。自古以来,生活在这里的土著、棚民,把火纸、桐油、生漆、杠炭、蜂蜜、山菇、干笋、核桃、腊肉等土特产品运往陕西,把棉花、棉布等北方特产运回四川,以物易物,公平交易。这种长途大宗交易,非有实力的地方富商莫属。在古道沿线,更多的是短途邻场的买卖。向导陈历周告诉记者,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他与村民结伴,到鹰背、庙垭、岩口、马渡关等马鞍周边的场镇做生意,就是步行荔枝道。三五个同伙结伴,早上出发,晚上回家。途中饿了就啃火烧馍,渴了就喝凉水。从马鞍场出发,北到鹰背场买犁包子(犁辕),或到庙垭场买洋芋种、铁罐、毛边锅,南到岩口场、马渡关场卖土烟,买日常生活用品。马渡关场是大场,货物种类齐全,价格也便宜。陈历周说,脚力好的人,每天要走160里路。从鹰背场过马鞍场再到马渡关场,刚好八十里,一天可以走个来回,但不能背负过多的货物,轻装上路,起早摸黑,两头(早晚)不见天。
这是一条人文走廊。从马鞍乡鸡公寨至岩口乡新场坡,短短三十五公里古道上,曾经分布着鸡公寺、豆鼻(窦壁)寺、城隍庙、北山寺、鹅鼻寺、鸱平寺六座规模较大的寺庙。时至今日,记者发现沿途还有五个简陋的土地庙。石室墓、众多的明清墓葬、题刻和红军石刻标语、古寨墙寨门及多处卡伦设施遗迹、古树……名胜古迹难以胜纪,不可方物。宋人楼钥在《山阴道中》一诗中写道:“古道经行尽遗迹,群贤风度想当时。”行走在古老的荔枝道上,这两句诗最能恰当地表达我们的所见所闻及感受。
考察荔枝道平昌段,限于知识、技术,我们只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做的是表皮、粗浅的工作。荔枝道是一个古老的迷。要破解这个迷,还有待专业人士的参与和介入,才能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作者:周书浩,来自《巴中日报》)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