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传统民居柱础(磉礅)说略

古人称国家倚重之臣为柱臣,称对国家极为重要的地域或人物为柱国。在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柱支撑着整个建筑的重量,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柱下的垫基石,被称为柱础。柱础者,柱下之基础也。

据宋李诫编纂的《营造法式·法式看详》诸作异名目记载:"柱础,其名有六,一曰础(chǔ),二曰礩(zhì),三曰磶(xì),四曰踬(zhì),五曰磩(zhú),六曰磉(sǎng),今谓之石碇。"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民国四年版)中,这六种称谓均被注解为"柱下石也"。

柱础(磉礅)
柱础(磉礅)

柱础在川东北地区民间又叫磉礅。磉者,柱下石也。礅者,石之可踞者。直白地说,磉礅就是"柱子底下的大石礅子"。在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历史中,其等级、形制、式样、内容等丰富多彩,难以尽述,本文仅以巴中地区民居柱础为主要对象,以蠡测海,简而述之。

1.柱础的功能

柱础是柱子的重要附属构件之一,其雏形起源于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时期,距今至少有五至七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建筑发展历史过程中,根据柱础的功能,人们不断探索、总结、完善了它的地位和形制,其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柱下铺垫卵石,不露明(以仰韶、河姆渡遗址为代表)。第二阶段,让础石上升到地面来,成为整个立柱的外观形象部分,但没有装饰(以河南安阳小屯殷墟为代表)。第三阶段,在础石周围精雕细刻进行装饰。

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和不可替代性,但也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缺陷,如木材易受潮、易腐朽、易受白蚁侵蛀等。巴中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处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中国秦岭--淮河南北分界线南,属亚热带湿润地区(我国亚热带面积大,情况复杂,又可划入亚热带秦巴区),水量充沛,氤氲湿气,更胜于他处,木结构建筑的缺陷也就尤为突出,柱础的出现就是为了弥补这些缺陷的。从柱础发展的历史看,其主要功能有二:一是为了防止柱子移动下沉,使柱身的承载重量能均匀分布于较大面积上,对防止建筑物塌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石柱础既可防潮,且高出地面,可避免柱脚腐蚀或碰损。从这个意义上讲,柱础是为柱子服务的。从外形的观感上看,柱础是柱子终结的表示,同时也是屋基和阶沿台础的延伸,形成层次分明的视觉效果。

THE END
打赏
海报
巴中传统民居柱础(磉礅)说略
古人称国家倚重之臣为柱臣,称对国家极为重要的地域或人物为柱国。在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柱支撑着整个建筑的重量,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柱下的垫基石……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