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张文(张熙泽),是1984年11月24日在时任通江县县长李克明同志在北京举办的通江与北京丰台区合资开办的“京华饭店”开业典礼上。前来参加开业典礼的有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通江籍老红军何正文,时任国防科工委主任、通江籍老红军陈彬和在北京工作的乡友。来宾中来自老家在通江、巴中等地的9个女红军格外引人注目,其中就有通江籍女红军,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洪学智上将的夫人张文

张文,原名张熙泽,1919年6月出生在通江洪口一个贫农家庭,兄妹4人,3个哥哥,她是独生女。父亲靠教几个穷学生挣钱换米下锅,母亲租种地主几亩薄地,交租后所剩无几。1929年闯春荒,为了活命,哥哥去给地主家当长工,母亲每逢洪口赶集市,就做点面条、包子去卖,生意很差,不够一家人度日,没办法,母亲忍痛把张文送到本村一地主家当佣人,以换一口饱饭。但地主婆为人歹毒,稍不遂意便是一顿打骂,时常被打得鲜血直流,有时伤口发炎又无药医,疼得直钻心。

1932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4方面军撤离鄂豫晥根据地,越秦岭,涉汉水,过巴山来到通江。巧的是,红10师28团团部正好住张文家,而且有几位女红军,她们是红4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张琴秋,后来成为刘伯承、罗荣桓元帅夫人的汪荣华、林月琴。她们经常给张文讲男女平等,妇女翻身求解放等革命道理,在她们的教育和影响下,1933年2月,张文和哥哥张熙汉一起参加了红军。

张文当时只有14岁,个子小、体质弱,但她有着川妹子特有的坚强,凡领导交办的任务都千方百计地去完成。

1935年1月,为粉碎国民党和四川军阀的“川陕围剿”,红4方面军向西转移,张文所在的后方机关也随红军主力西撤,张文和一起从洪口入伍的两个老乡一起一路挑最重的担子,张文还适时做些宣传鼓动工作,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他们不怕苦累,还一起相约在路上谁也不要倒下,要永远跟着共产党,跟着红军,决不掉队。他们说到做到,一路上,他们相互关心,相互扶持,顺利到达目的地。

1935年3月下旬,为策应党中央和红1方面军开始长征,部队到达岷江边,靠仅有的3条牛皮船渡过岷江。在行军中张文等人走到一处山坡,远处有几间草房,谁也没有想到,草房中隐藏了十多个国民党掉队散兵,正在他们迟疑时,突然枪声大作,散兵从两边冲下来,狂叫着:“抓红军娘子呀!”“投降吧,你们跑不了!当时张文在被服厂,女战士都没有武器,唯一避开伤亡的办法,就是利用地形快跑。她带领姐妹们巧妙迂迴,甩开了敌人,后来发现,张文身背的铁桶上有5个枪眼,好险呀!

红4方面军翻越的第一座雪山是海拔4324米的夹金山。夹金山藏语意为山很高很陡,这里山岭相连危岩耸突,气候变化无常。翻山的前一天,张文和战友们准备了草鞋、绳子、生姜、辣椒,每人还用柏树皮做了不少火把,在行走到3000米以上雪线时,冰封雪冻,空气稀薄,两条腿像压了一块石头难以行走。一阵狂风卷起,鹅毛大雪扑面迎来,排长见张文气喘吁吁,就和管理科长一起要架着她走,她坚决不干,她对科长说,我能坚持。她硬是以川妹子特有的气质,顶风冒雪,一步一步向上走,经过近8个小时她紧跟大部队爬到了夹金山顶部。大家都夸她有勇气、有毅力,不愧是川妹子。

1936年6月,红4方面军所属30军、32军与第2、第6军先头部队会合,接着第二次北上,过了毛儿盖,是纵横600里荒无人烟的松潘草地,海拔3000多米,是我国最典型的沼泽地。出发那天下着大雪,干部战士全身淋透,背上背的棉线越背越重,张文的鞋帮和鞋底被泥沾脱了,她就用绳子捆上坚持行军。茫茫草地,变化莫测,时而晴朗,时而大风,时而下雨,浮草下面是污泥黑水,稍有不慎就会陷入泥潭而不能上岸,非常危险,张文和班里的10个人,手拉着手,一面探路,一面步步小心, 她们就是靠信念、靠毅力、靠坚强经过8天8夜顽强跋涉,终于走出神秘莫测的草地,对于一个不到17岁的姑娘来说,其坚强、其毅力的确称得上是女中豪杰。

1936年6月,经红4军军长王宏坤(解放后任海军政委)和爱人冯明英介绍,张文与红4军政治部主任洪学智结婚,成为长征路上的一对新人。洪学智也就成为通江职务最高的女婿(解放后洪学智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政协全国副主席。1955年、1988年,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

1937年2月,红4军供给部来到离延安90公里的云岩山,组织上让红4军两个女兵队可到延安妇女学校学习。这是十分难得的机会,张文入伍前未上过学,入伍后零星学习过文化,底子簿、基础差,她十分珍惜这个学习机会,学习十分刻苦,进步很快,多次被评为学习标兵。第二年5月,张文从妇女学校毕业后又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护理,毕业后任抗大第4大队卫生所护士,成为红军中的一名女干部。

1939年张文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不久,部队奉命北上抗日,张文随部队翻越陕北重重山峦来到奔腾翻滚的黄河边,由于日军严密封锁部队3次才冒险过了黄河,后辗转在吕梁山,为寻找进入华北的突破口,部队来到日军重兵把守的正(定)太(原)铁路,为保证部队突围战斗的隐蔽性和突然性,张文忍痛将女儿送给当地的老乡,这对于初做母亲、在战火中喜得女儿的张文来说,其心是何等地无私和坚强。

1940年秋天,洪学智奉命调新四军任职。在部队转移过程中,洪、张二人多次遇到险情,他们都靠机智和勇敢化险为夷。有一次,张文带着长子在一个破庙里躲雨,不一会一群日伪军也要到庙中躲雨,说时迟,那里快,张文抱着孩子飞快跃入玉米地,边跑边给孩子喂奶,孩子未出声响,躲过一劫。

1945年8月,日寇投降后,洪学智被调到黑龙江任6纵司令员,张文任6纵后勤部指导员,当时前方战事紧,部队从南方调到北方,缺少棉衣棉裤,张文就组织人员赶制,后来上级又急调部分冬装,解决了当时最大难题。由于张文动手早,组织得当,完成任务好,上级给她立了三等功。不久,纵队开办家属学校,张文被任命为副校长。

1948年11月2日,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东北解放。第4野战军挥师入关。张文随部队进驻北平通县,1949年10月1日,张文与洪学智同时参加了北京天安门新中国成立盛大阅兵式,这一天,他们一直沉浸在欢乐和幸福中。参加完开国大典,张文又随洪学智南下,经武汉、过九江、到南昌组建了15兵团并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后参加解放两广战斗,张文随之一路南下,参加部队后勤保障工作,工作十分出色。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洪学智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主管后勤工作,张文被安排在沈阳后方基地,任志愿军幼儿园园长,承担起繁重的幼教工作和家属思想工作,成为志愿军总部后方基地的干部家属和幼教工作标兵,多次受到志愿军后方勤务部的通报表扬和嘉奖。

1959年因所谓彭德怀、黄克诚反党集团事件牵连,洪学智蒙冤被批斗撤职。文革中,洪学智和张文及其子女也受到牵连,这两位老红军忍辱负重,在逆境中更加坚强,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真理定会取代谬误,1977年洪学智经邓小平提名任国防工办主任,重新穿上军装。1980年再次出任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张文落实政策后,也重新穿上军装,任解放军304医院顾问、总后勤部管理局顾问,成为通江籍任职最高的女红军。

1991年8月15日,时任政协全国副主席的洪学智到桂林检查工作,特地接见驻桂部队师以上单位主官,我有幸见到洪副主席,并和他合影留念。晚餐时我和洪副主席同桌,谈及张文,洪副主席高兴地说:“张文很能干,很坚强,心胸开阔,善良、活泼,真得感谢通江为我培育出这么好的妻子。”

如今,张文已94岁高龄,虽头发全白,但红光满面,精神、气质还如从前。耄耋之年还一如既往关心通江的建设和生活,关心部队的工作,有时在女战士的护扶下还参加一些书画展,观看一些文体活动。有缘的是,张文的住处与我住的大院为同一条街,门对着门,有时我们还看到她在院中散步。只是怕打扰她未能多去看望。

一生坚强,这是张文的性格所在,也是她艰难困苦、急风暴雨中的真实写照。她是我们通江人的骄傲和榜样。祝张文老人健康长寿,幸福安康!

作者:杜裕青

本文来自:http://www.tjxzf.gov.cn/content/detail/598d108c47623208cedb2f3c.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