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川陕苏区的巩固和发展

三、依靠人民群众力量是巩固和发展川陕苏区的基础

巩固和发展川陕苏区一个重要条件,有川陕人民这个极好的群众基础。这里有着“天然”的革命土壤,就是川陕人民长期生活在地主阶级和军阀的残酷剥削压迫之下,广大群众负责累累,一贫如洗,终年劳碌,不得温饱。特别是军阀混战,抓丁拉夫,广设关卡,逼得人民家破人亡,背井离乡。加之土匪横行,兵匪、官匪奸携烧杀,茶毒百姓,广大人民除了反坑,别无生路。自从红四方面军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后,川陕人民为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作出了无私奉献。      川陕人民输送了大批优秀儿女参军参战。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转战西征到川北,当时红军只有一万五千人。解放通南巴后,又受到敌人“三路围攻”。到一九三三年十月,蒋介石调动五十万大军对江西中央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的同时,任命四川军阀刘湘为四川“剿匪”总司令,以一百四十于团三十余万人,分兵六路向川陕革命根据地进攻。但是红军队伍却在战斗中越打越壮大,从一九三二年底到一九三三年秋,不到一年时间,红军就扩大为五个军,十五个师,兵力达到八万之众。

虽然战斗残酷,但川陕广大人民群众参军热情十分高涨。青壮年争先恐后,踊跃报兵,父送子,妻送郎的事村村都有。人民群众满怀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念,把自己优秀的儿女一批又一批送到红军队伍里,送上杀敌战场上,就通一县来说,当时全县才三十万人口,两年多内先后参加红军的就有三、四万人。在参军热潮中,特别是广大妇女、儿童都参加,妇女当红军的更多,因为妇女受压迫最深,从戍参军更迫切。在通江有个妇女叫李开英,家里很穷,红军来后,她带头组织妇女参加苏维埃打土豪,斗地主,在“扩红”中,她先是动员丈夫、儿子参军,她也到总部做后勒工作,长征后,在西路军的艰苦血战中,她一家三口全都英勇牺牲了。川北妇女还组建有“妇女工兵营”和“妇女独立师”。她们在宣传、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后勤保障等各条战线上工作和战斗,为革命战争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川陕人民积极参加地方武装,配合红军作战。川陕边区人民从事武装斗争最早,有王维舟领导的川东游击队。一九三三年秋,配合红军进行了宣(汉)达(县)战役。后来,川东游击队扩大改编为红三十三军。为了有力地配合红军作战,地方武装力量十分活跃,各县、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武装。省、市、县都成立了各级军区指挥部,统一指挥地方武装——独立团(营)、战斗连、游击队、赤卫军等,地方武装组织的任务是:组织侦察、防谍、镇压反革命、维护治安、教育训练群众,配合红军作战。这些地方武装是脱产的,在战斗中可以越县调动,随时都有补充主力部队行列。还有儿童团、少先队组织站岗放哨,查路条,监视敌人,整个苏区真可谓全民皆兵,壁垒森严。  反“六路围攻”时,当敌人二十多万大军压境时,对根据地发动第一次总攻时,为了有利于红军机动集结,集中优势兵力于主战场,各级地方武装力量积极配合红军部队,在各个阵地上有利阻击敌人。为巩固后方,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为红军胜利粉碎敌人的围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组织支前大军,有力地支授红军作战。红军在前方与敌人浴血奋战,后方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总是尽最大努力,开展支授前线的物资供应和粮食、弹药补充。那时人民是万众一心,全力以赴,一切为了前钱,一切为了根据地红色政权的巩固和发展。战斗一打响,不分白天黑夜,不分男女老小组成运输队、坦架队、医疗队、火线慰劳队,冒着枪林弹雨,送弹药、送饭菜、抬伤员,有的还参加战斗,甚至献出生命。

当时运输任务十分繁忙。除了前钱送弹药、粮食等物资,还要往后方运战利品和伤员。红军反攻发展很快,有时向前推进一百多公里,就需要迅速将战利品运到后方,不然,一旦战局变化,物资就有可能落到敌人手里。人民群众组织的运输大军,总是随红军行动,那里有战斗,那里就有运输支前大军。一九三三年十月,红军打下达县,缴获军阀刘存原大批物资,其中有兵工厂、被服厂、造币厂的全部机械设备,还有长短枪支八千多条、子弹百多万发、十门大炮、电台,一百多块大洋、二十义万匹棉布、两万套军衣和其它军用物资。要把这么多物资运回根据地后方通江,光是几个厂的机械就有一百三十多台,总计几十万斤,达县到通江,沿途高山耸立,河沟纵横,道路狭窄,又遇秋雨连棉,上万名的根据地群众,不怕困难,靠人背、抬、推拉的蚂蚁搬家的精神把这批物资运回通江。

节衣缩食,发展生产,从人力物力支援红军建设。川陕革命根据地是贫困山区,红军增加到八万人,当时广大群众,粮食已所剩无几,多半以糠菜度日,红军每蓬攻城夺池,总是要开仓放粮,接济穷人,只留部分军用,而人民群众又总是省吃俭用节省下粮食支援红军,军民之间亲如一家,共渡难关。有的相亲把打土豪分得的粮食,做出的第一锅饭送到部队,给村、乡苏维埃干部先吃,有的给红军送去准备用来卖油盐的鸡蛋、母鸡,表现了军民之间的深情和一片赤诚之心。

一九三三年开春之后,根据地到处是一片春种的繁忙景象,广大贫苦农民由于分得了田地,生产极性特别高涨。各级苏维埃政府把发展生产、发展经济看着是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改善人民生活的头等大事,主要抓了禁烟种粮、兴修水利、扩大开荒、提倡多种经营。仅仅一年,川陕苏区的经济形势就大为改观,农业获得了空前丰收。丰收之后,人民群众首先把最好的粮食送往红军驻地,把上等棉花纺纱织成布,送往被服厂为红军做军衣。数万红军所需之物,都是根据地人民和新区人民的支援得到解决。川陕苏区有这样好的红军,有这样好人民,才有这样好的后方基础。

综上所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川陕革命根据地之所以能够不断得以巩固和发展,成为中华苏维埃“第二大苏区”。归根到底是由于红四方面军坚持和实践了正确的军事思想战略战术原则,紧紧依靠川陕苏区人民的力量,取得了军事斗争的伟大胜利。而军事斗争的伟大胜利,又是红四方面军提高广大指战员政治素质、军事素质的必然结果。因此,总结研究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在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先念同志指出:“这对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进一步提高军事和政治素质,增强军队的团结和军政军民的团结,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⑦

注释:

1、四川人民出版社《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长编》第174页

2、《中国工农红军史略》笫22页

3、四川人民出版社《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长编)第251页

4、人民出版社《毛泽东选集》笫一卷第267页

5、四川人民出版社《川陕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张国焘在《红四方面军党政工作大会上的总结》

6、人民出版社徐向前:《忆川陕革命根据地》

7、人民出版社《艰苦的历程》李先念《中国工农红四方面军回忆录》(序)    

作者 巴中市地方志办公室:王敏、岳俊峰 巴人文化研究会:喻哲文 

THE END
打赏
海报
浅谈川陕苏区的巩固和发展
1932年10月,徐向前总指挥率领红四方面军主力,冲破蒋介石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反“围剿”,于12月到达陕南。在四川、陕西地方党组织和工农地方武装的配……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