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陕苏区概论
五、历史地位与革命精神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斗争往往与“山”紧密相联。井冈山、大别山、祁连山、大巴山、宝塔山等,他们都是浴血革命斗争的代名词。“井冈山和大巴山是令国民党蒋介石发抖的两座大山。”大巴山象征着独特的血与火的革命历史意蕴。
川陕苏区的斗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重要贡献。川陕苏区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中国西北地区的革命斗争,有力地配合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及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中央红军的长征。强渡嘉陵江战役分散了四川军阀的兵力,减轻了中央红军“四渡赤水”的压力。川陕苏区的建立和发展,为人民军队的建设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为军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江西叫做诱敌深人,四川叫做收紧阵地”。川陕苏区的建立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及人民军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领导干部。曾在川陕苏区战斗过的徐向前、李先念、秦基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后来成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及人民军队的高级将领。巴中籍(包括通江、南江、乎昌三县和巴州、恩阳两区)的共和国开国将军有吴瑞林、傅崇碧、何正文等27名。川陕苏区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川陕边政治文明的进步,促进了川陕边人民政治觉悟、文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川陕边医疗卫生条件等方面的发展。苏区的识字运动和戒烟运动促进了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和身体素质的增强。川陕苏区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川陕边生产水平的提高,加速了工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的发展。1933年8月起,省苏维埃政府发动群众,历时3个月,疏通了巴中县城到江口,再到通江苦草坝的300里河床。川陕苏区的建立和发展为解放战争时期川陕边的胜利解放产生了积极作用。苏区留在川陕边的革命战士,坚持了长期的革命斗争,为最后解放川陕边贡献了力量。
川陕苏区的斗争形成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革命精白神。在两年多的苏区建设发展过程中,川陕边32万余人参加红军、地方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以及地方武装和群团组织,260万余人参加运输等支前工作,14万余人为苏区创建发展献出宝贵生命。巴中(包括通江、南江、平昌三县和巴州、恩阳两区)在苏区时期约120万人,参加红军、地方党政群团组织和地方武装约12万人,参加支前工作约150万人,牺牲4万余人。苏区人民支援粮食5亿多斤,其中巴中(包括通江、南江、平昌三县和巴州、恩阳两区)支援粮食1.5亿斤。“地方武装力量是红军作战的得力助手,数十万运输大军是前方和后方一体化的血脉。”苏区军民以“狠、硬、快、猛、活”的战斗作风,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和四川各路军阀。在接到中央政治局及军委“集中红军全力向西线进攻”“吸引川敌主力于自己方向,以便我野战军顺利渡江”的电令后,红四方面军毅然挥师西进,强渡嘉陵。江,挺进北川河谷,与中央红军胜利会师懋功。苏区精神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川陕苏区的斗争为苏区精神作了生动注脚。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是具有川陕边特色的苏区精神表述。
大巴山,“这是一块红色的土地,这里长眠着许多革命先烈,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染红了这块土地。这是一个革命的摇篮,许许多多的红军战士从这里走出来,成为新中国的领导人和高级将领。这里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他们用英勇斗争的历史为中国革命竖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川陕苏区是共和国的基石之一,共和国也从这里走来!
(作者:刘应兵)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