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陕苏区概论
土地革命使生产资料为少数人占有变为大多数人占有。苏区时的赤江、赤北和红江三县,南江和长赤两县,长胜和仪陇两县等地,“共没收地主、富农和庙产、学田等土地53.8万亩,分配给了贫雇中农514790人。”“陕南镇巴县苏维埃的16个乡苏维埃,共没收了167户地主豪绅的18600多亩土地,分给了1589户贫苦农民耕种。”土地革命摧毁了川陕边农村封建势力,打垮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生产关系,使土地回到农民手中,建立起新的生产关系。
苏区在政治架构层面加强党政群团组织和地方武装建设。地方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是核心。先后召开四次中共川陕省党员代表大会和三次川陕省工农兵代表大会。苏区内部分为省、道、县(特别市、特别区)、区(街道)、乡、村六级,建有相应的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组织。首任中共川陕省委书记袁克服,首任川陕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熊国炳。1932年12月至1935年5月,苏区建有46县4特别市2特别区。在其鼎盛时期,辖赤北、赤江、红江、南江、长赤、清江、江口、恩阳、陕南、嘉陵、苍溪、仪陇、长胜、英安、广元、营山、阆南、渠县、红胜、宣汉、达县、万源、城口等23县和巴中1特别市及洪口、苦草坝2特别区。群团组织是外围。群团组织包括工会(雇工会)、贫农团、少共(共产主义青年团)、儿童团、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和反帝拥苏大同盟等。
苏区群众无论男女老少,都有自己可以参加的组织,通过组织参加革命活动。地方武装是力量。地方武装包括独立师、独立团、独立营、独立连、游击队、战斗连、赤卫军、袭击队、团少先模范连等,担负保卫赤区、维持治安、侦察敌情、剿匪反霸、扩大红军、配合作战等任务。脱产地方武装共约2.8万人。独立师有少年先锋独立师1400余人、工人独立师600余人、川陕省独立师2000余人、川陕省补充师4000余人等。地方武装由省和县级苏维埃政府领导,战时接受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和红军总指挥部统一指挥。1933年8月起,在省和县苏维埃政府内分别成立川陕省军区指挥部和县军区指挥部,作为地方武装的领导机构。1934年夏,成立川陕省游击总指挥部,下分东西南北四路,指挥各县地方武装。
苏区在社会建设层面推进经济商贸、财税金融、教育文化和卫生事业发展。经济商贸和财税金融快速发展。省和县苏维埃政府设财政经济委员会,加强对苏区经济商贸和财税金融工作的领导。省财经委员会由红四方面军总经理(供给部部长)郑义斋兼任主任。苏区大力发展粮食生产,重视发展经济作物,鼓励发展畜牧业,积极兴修水利。“川陕边区的农业收成良好。”红军建有兵工厂、被服总厂、纺织厂、染整厂、弹花厂、斗笠厂、皮具厂、脚码子厂等,苏维埃政府建有纸厂、斗笠厂、钢铁厂、煤厂、盐井、造船厂等,基本上能满足军需民用。川陕省工农银行领导苏维埃货币的制造和发行、苏区金融流通和存贷款等工作。苏区货币分为纸币、布币、银币、铜币四种。教育文化和卫生事业全面发展。省和县苏维埃政府设文化教育委员会,领导教育文化工作。苏区办有党校、苏维埃学校、红军大学、彭杨军事学校等,进行部队和地方干部教育,办有列宁学校、工余学校、俱乐部、识字班、读书班等,进行义务教育和工农大众教育。省和县苏维埃政府设内务委员会,领导卫生事业发展。红四方面军总医院和军(师)分医院,主要医治部队伤病员。川陕省工农总医院和各县工农分医院,主要为地方党政群团机关人员和广大民众治病。苏区各地普遍开展戒烟运动,到1934年夏吸烟人数大大减少,不吸烟的占70q0,完全戒除的占20%,吸烟的仅占10%。
川陕苏区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取得巨大成绩。“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川陕苏区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两部间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川陕苏区在争取新中国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