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陕苏区概论
川陕苏区又称川陕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內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第二大苏区。1932牟,2月11日夜,红四方面军胜利进入陕南上元观、私渡河、钟家沟,结束了历时两个月行程三千里的长途跋涉,开始筹划创建新根据地,标志川陕苏区的开端。1935年5月初,为打破“川陕会剿”接应中央红军,红四方面军总部在四川江油附近召开高级干部会议研究行动方针,作出撤出川陕根据地的决定,标志川陕苏区的结束。历时2年6月的川陕苏区,位于川陕交界的米仓山和大巴山区,覆盖四川巴中全境和达州、南充、广元、绵阳部分区域,及陕西汉中和重庆城口部分区域。在其鼎盛时期,东起(重庆)城口,西到嘉陵江东岸,北至陕南镇巴、宁强,南控营山、渠县,纵横四五百里,总面积4.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00万。
一、革命风暴的酝酿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革命运动失败。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进人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面对白色恐怖,中共四川省委和中共陕西省委认真贯彻党的八七会议和六大精神,坚持不懈地领导人民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川陕边的地方党组织逐步恢复,群众运动蓬勃发展,武装斗争此伏彼起。
川陕边的地方党组织逐渐恢复。中共四川省委和中共陕西省委根据党中央的决定,抓紧对党组织的思想、组织和纪律进行整顿,消除党内的悲观动摇情绪,巩固和发展党的组织。在四川,“1928年夏,中共达县县委和中共梁山县委相继成立,宣汉、万源、开江等县建立了党的特支。”1930年9月,中共川北特委按照中共四川省委的指示,组成中共巴中中心县委。中心县委在通江和巴中(今巴州区)两县“发展了200多名党员,400多名共青团员,组建了12个党支部和52个团支部”。在陕西,“到1927年9月,仅汉中地区约有共产党员30余人”,“先后在宁强、城固、南郑建立了党的支部,筹建了中共陕西特委。”“(1930年初)再次建立了陕南特委。辖城固、洋县、宁强等县委,并在褒城、凤县、西乡、勉县等地发展了党员,建立了组织。在此基础上,11月在南郑城西南的龙岗寺召开了陕南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了陕南特别委员会。”恢复后的地方党组织,积极发动农民抗粮抗捐,改造地方民团和组织农民武装。
川陕边的群众运动蓬勃发展。随着地方党组织的恢复,川陕边“民众的革命情绪非常高涨”,“各地的工会、商会、农协会、妇女会、儿童团等群众革命团体也相应发展起来”,“开江县在顺庆起义军的帮助下,在回龙、甘荣镇、普安等场建立了七个农会和一个商会,共有会员1400余人,其中商会会员百余人”,“到1927年底达县农会会员发展到三千多人,仅蒲家一乡即达1200人”。1931年秋至1932年底,四川的通江、南江、巴中和陕西的城固、洋县、西乡等地,暴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吃大户”运动和抗捐斗争。
川陕边的武装斗争此伏彼起。四川和陕西的共产党人领导发动了一系列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在四川,1927年10月,中共四川临时省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成立省军委会,具体负责组织全川的武装斗争和军事工作。随后拟定的《四川军事运动计划》《四川暴动计划》明确提出,做好农运、军运等工作,以保证四川武装斗争的顺利开展。1928年,党中央将参加过南昌起义的李鸣珂、参加过广州起义的穆青等同志派回四川工作,直接推动了武装斗争的开展。四川党组织在1928年到1932年间,先后领导了近40次武装起义。其中,在川陕边影响较大的有万源固军坝起义、遂蓬旷继勋起义、梁达边界农民起义和升保起义。在陕西,中共陕西省委于1927年9月26日召开省委扩大会议,决定在土地革命的政纲之下,加强农村中的阶级斗争,准备总暴动。陕西各地党组织坚决贯彻八七会议和九二六会议精神,领导农民暴动和士兵武装起义,1927年至1932年间,共发动武装起义20余次。其中,在川陕边影响较大的有清涧起义、渭华起义和商南兵变。
川陕边逐步恢复的地方党组织,蓬勃发展的群众运动,此伏彼起的武装斗争,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进入川陕边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成功创建,奠定了厚实的思想群众基础,培植了强大的力量智慧源泉。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