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区关渡乡灵江古桥的来历

关渡乡位于巴中市巴州区东北边陲,距巴城44公里。关渡乡古称“黄梁垭”,因在米仓古道的重要支线上,过往行人常在此歇脚住店,买卖逐渐兴隆,人口逐渐密集,场镇日趋成型。至明清,场下有一条河,名灵江河。相传清朝本地有一佘姓官员由此渡过,故称“官渡溪”。坐落于官渡溪之上的是一座古式廊桥,名为佘家桥,也称灵江桥。

一、灵江古桥为何命名为佘家桥?

据《巴中县志》记载,古桥建于光绪辛卯年(1891),由关渡乡八家坪秀才佘必昌倡建,故名“佘家桥”。1984年,巴中县人民政府正式命名该桥为佘家桥,属于县级文物,并在桥头立碑纪念。佘家桥是当时巴州境内规模最大、建技最高、式样最美的山溪双拱石面青瓦木架的古式廊桥,为双孔石拱桥,拱高9.5米、宽5.5米。古桥利用河中自然凸出的石包做桥墩,桥长59.6米、宽5.94米、高12米。桥上建有穿斗木结构青瓦顶盖桥廊,长51米、通高5.6米,两旁立柱48根,木栅栏408根,栏高1.35米。桥面有72根木柱,属瓦格木楼建筑,长约18丈、宽约1.6丈。桥拱正上方各雕刻了一条石龙。龙头面朝上游,里面有龙珠,一遇风吹动时还能听到响声。两拱之间刻有簸箕一样大小的两个字,分别为“顺”“流”(桥的上游为“顺”,下游为“流”)。桥拱里面由土石填充,桥墩建在河中一块自然的大石头上。

佘家桥旧貌
佘家桥旧貌

相传,当年佘必昌为修该桥自家捐了三仓粮食,还四处组织募捐,历时三年才建成。佘家桥成为当时巴中到汉中背运食盐、布匹、土烟的重要通道,是关渡乡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

二、佘必昌缘何不惜财力物力修建此桥呢?

据说是因为佘必昌过六十大寿时,远嫁曾口的女儿、女婿回家拜寿,恰遇大雨,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女儿、女婿在灵江河岸跪下,向八家山叩了三个头,含泪离开未能回娘家,也未能为父拜寿,这令佘必昌倍感失落,他联想到还有许多乡亲们同自己一样,因灵江河水而阻碍了至亲间的往来,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自此下决心要建桥,造福一方百姓。为建此桥,他捐了三仓粮食,并组织四处募捐,最远募到了汉中。桥造好后,佘必昌还从八家坪到曾口秧田沟铺了一条石板路,便于骑马。至今,八家坪丘耳嘴下的青石板路都还掩映在荒草之中。

三、什么要拆除佘家桥人行桥而建灵江桥公路桥

一百多年来,佘家桥历经风吹水冲,墩石自然暴裂。1977年,曾用钢筋水泥围固,但一遇发大洪水时,桥体抖动极大,要派民兵值守。

1996年,时任关渡乡党委书记李洛阳、乡长林登槐专门组织全乡干部大会进行讨论,一致同意保留古桥,新建公路桥,并在人代会上作出了决定。随后请来了原交通局的工程师周胜本在距古桥的上下游一公里实地勘测,没有合适的位置。认为古人选址正确,只有此处两岸码头系整石山,修建才稳固。同时分析了河东有六个村将来发展有利,建公路桥势在必行。从长远看,佘家桥已年过两个花甲,寿命也不再会延续很久,还是拆旧建新为好。致此书面报告了县人民政府。县委书记熊光林十分重视,召开了县长办公会,作了会议纪要,同意拆除佘家桥,新建公路桥。县人民政府还给予资金补助。

灵江桥公路桥
灵江桥公路桥

灵江桥由交通局工程师周胜本设计施工,李新如为施工常务指挥,李金如承包。一九九六年十月动工,历时十四个月,次年八月竣工。该桥为单孔石拱、长九十六米、宽六米。如今,灵江桥已成为连接关渡东西两岸的必经通道,也是关渡的重要出口通道之一,助推了灵江河东岸六个村的发展。 

THE END
打赏
海报
巴州区关渡乡灵江古桥的来历
内容 隐藏 1 一、灵江古桥为何……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