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阳蓝印花布的传承与发展
恩阳蓝印花布源于秦汉、兴于民国,是以天然植物蓝靛为染料染制布匹的传统手工技艺。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恩阳蓝印花布逐渐远离生活,鲜有人问津。恩阳蓝印花布制作工艺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一、恩阳蓝印花布历史渊源
恩阳蓝印花布源于秦汉,《古今图书集成》卷中记载:“药斑布——以布抹灰药而染青,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诗词各色,充衾幔之用。”
明清之际,药斑布已普遍流行于民间,所以《古今图书集成》物产考曰:“药斑布俗名浇花布,今所在皆有之。”《光绪通州志》记载:“种蓝成畦,五月刈曰头蓝,七月刈曰二蓝,甓一池水,汲水浸入石灰,搅千下,戽去水,即成靛,用以染布,曰小缸青。”恩阳种棉植蓝靛历史久远,而现所见蓝印花布的样式,多为民国的作品。
千百年来,恩阳蓝印花布不断创新发展,种类逐渐增多,产品从乡间走向集市,受到老百姓喜爱。特别是民国时期,由于恩阳水陆交通发达,商贸繁荣,蓝印花布制作、销售均达到了巅峰,北销到陕西汉中,南销至南充、重庆等地。
蓝印花布的名气全由图案决定,根据用途选择不同的图案雕制花板。衬衫、连衣长裙、被套、床单等花布的花纹是不同的,有“龙凤呈祥”“天官赐福”“招财进宝”等多种花纹图案,让人们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因此,染纺业一度成为恩阳地方上的大产业。民国期间恩阳蓝印花布制作、销售极为繁荣,形成了织机遍地、染坊连街、河上布船如织的壮观景象,现恩阳古镇机神楼街就是因纺织业的发达而得名。
恩阳蓝印花布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印证着恩阳文化的发展脉络,不同时期人们的喜好,多种文化的交流融合,承载着恩阳千百年的印染文化。服装、蚊帐、被面、手帕、头巾、门帘等生活用品的变革,对于研究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情趣、历史变迁、民俗风情、商贸习俗、意识形态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恩阳蓝印花布制作历史悠久,蓝底白花、白底蓝花、双面印花各具特色,特别是丰富的蓝印花布纹饰,具有很高的审美、观赏价值。
在工艺美术研究价值方面,蓝印花布制作工艺流程复杂,是民间手工纺、织、染和民间美术的结合体。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是其他民间工艺难以比拟的,而且,长期以来,蓝印花布制作一直是恩阳民间手工艺人谋生和养家糊口的主要手段,在农耕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恩阳蓝印花布工序复杂
手工染制蓝印花布不仅是一门手艺活,还是一门体力活。正宗的恩阳蓝印花布制作需要提蓝(蓝靛)、选布、脱脂、刻花板、制浆、刮浆、染色、清洗、晾晒等10余道工序。蓝印花布制作,刻花板是其中一道重要工序,将花纹绘画在牛皮纸上,再用桐油熬制的明油浸泡,干后进行雕花。然后将白布铺平,把花板铺在布上面,用石灰、黄豆浆和匀发酵后制成防染浆隔开,用刮浆板刮在花板上,后取下花板,原白布上就留下了粉末浆花纹。
刮好浆的白布晾干后,将白布平展地慢慢投进缸里的染水中,行业用语名曰“提水”,让其浸泡数小时后,防染浆覆盖部分上不了色,便留下了白布的本色,成了蓝底白花布。为了让蓝印花布里子和面子颜色深浅度不同,提水时,将印好花的整匹布从正中倒转重合进行,把印好花纹的面朝外、里子在内,里子两面相合,染水进入较少,颜色自然比面子的色浅。
白布染好后,将其拿出在空气中氧化,清洗掉防染浆粉,即显现出蓝白花纹。因为是全手工印染,干后的浆不免会有裂纹,形成了手工蓝印花布特有的图案——冰裂纹。
过去恩阳蓝印花布作坊晾晒场是将近10米高的树成排地栽入泥土中,上面系上横杆,晾布时将叠好的湿布用顶竿送上去,让其自然落吊下来。
三、留住手艺 保护传承
蓝印花布的工艺一般可分为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两种形式。蓝底白花布只需用一块花版印花,构成纹样的斑点互不连接,例如梅、兰、竹、菊。白底蓝花布的制作方法,常用两块花版套印,印第一遍的叫“花版”,印第二遍的叫“盖版”。盖版的作用是把花版的连接点和需留白地之处遮盖起来,更清楚地衬托出蓝色花纹印花。
另一种印制白底蓝花的方法,是以一块单独的印花版衬以网状物,花版的纹样无需每处连接,刻好后用胶和漆将花版粘牢在大面积的网状物衬底上,然后再刮印浆料。有的蓝印花布还是双面的,这就需要在正面刮浆干透后,利用拷贝桌在反面对准正面纹样再刮浆一次,这样印染后就可得到双面的蓝印花布。
恩阳蓝印花布种类齐全,包括了蓝底白花、白底蓝花、双面印花等。恩阳蓝印花布在鼎盛时期,生产的蓝印花布花色众多,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经统计,生产的主要花色品种大概有24种,有二龙戏珠、狮子滚绣球、凤栖牡丹、天地长春等。
蓝白相间的花布上印着吉祥喜庆的图案,韵味朴拙幽雅。一块蓝印花布,凝结了过去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寄托和向往。蓝印花布自问世以来,因其耐磨、耐脏、透气、吸汗、价廉等特点深受百姓喜爱,千百年来长盛不衰。
蓝印花布制作技艺,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然而,随着现代印染工业的兴起,蓝印花布——曾经盛极一时的潮流不可避免地被边缘化,甚至开始消亡,成为被保护的对象。目前,蓝印花布制作技艺在恩阳辖区内仅有登科街道、玉井乡、石城乡仍有分布,传承情况高度濒危,能够制作蓝印花布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恩阳蓝印花布技艺一直以家族式和师徒式在民间传承。现恩阳蓝印花布制作技艺最具代表性的传承人便是李文富。李文富幼时家境贫寒,兄弟姐妹众多,为了维持生计,12岁时拜师于恩阳印染高师向琼章之子向成方学习印染技术。他少年时天资聪颖、吃苦耐劳、勤奋好学,16岁时就学会了印染全套技艺技法,17岁谢师自开染坊。他为人直爽、平易近人、经营有方,不到两年,他的染坊就做成了远近闻名的大染坊,同时,招来家庭困难子女来厂做工,并厚待他们。
当遇到资金困难的客户染布时,他就降低收费,或者以物易物,甚至免费,当地百姓中称之为“大善人”。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于“文革”被迫停染,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又重操旧业,大量种蓝靛、制蓝、雕刻、印染,产品远销云南、广西、海南等地,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蓝印花布集实用、审美、观赏于一体,深受人们欢迎,如果我们加大保护力度,鼓励传承,不断拓展其应用领域,其经济价值难以估量。”恩阳区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文斌说,由于现在没有传承人,而且李文富不再染布,因此恩阳蓝印花布急需抢救保护,不然这一技艺只能存在于文字里了。
(主要内容来自:巴中日报)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