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从识字班到平民教育总会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英国和法国政府为解决人力匮乏问题,从中国直隶、江苏、广东等省招募了18万华工分批运往法国战场。华工抵达法境之后,由于文化背景及语言的隔阂,常与军方发生冲突,结果一无例外地是华工吃亏。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北美基督教青年会遂号召中国留美学生到法国战场上去当翻译,为华工服务。当时晏阳初的大学本科学业即将结束,他搭乘一艘美国军舰踏上了赴法的艰险路程。途中,前后两艘军舰均被鱼雷炸沉,晏所乘军舰居中,侥幸大难脱险,于1918年6月抵达法境北部的布朗。
华工被欧洲人蔑称为“苦力”,他们在那里干着最累最脏的工作。晏阳初经常和华工们在一起活动,主要是担负翻译或代华工书写家信。在接触中,他与华工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发现他们大都勤劳勇取,品德优良,并不是天生愚笨、粗鲁,只因贫困缺乏教育而不识字。他更感到教育普及的重要,于是从中文字典与国内新寄米的报纸杂志中,选取若干常用字语,编辑成一本华工识字教材,鼓励华工们前来学习。第一批就有40余人愿来参加。华工们每天饭后来上课,晏阳初用石笔在石板上写,华工们跟着用右手食指在大腿上画。他们眼中闪着光,口里念着字,如饥似渴,认真诚挚,场面十分感人。4个月后,35人完成课业,能自己动手写家信了。这个成绩不仅使其他华工大感意外,就是晏阳初本人也大受启发与鼓励。后来100多名中国留学生陆续来法,都仿效晏阳初的做法,林语堂就是其中之一。于是在法华工识字班纷纷建立起来。
[…] 晏声鸿,巴州镇人,民国时曾任西北行辕政治处主任(中将)。现在个人档案在浙江省档案馆 【档号】 Z005-004-2-0760 [1],毕业于黄埔军校步科第一团第九连 [2],晏阳初大哥之子[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