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巴州荔枝道
(三)
白居易曾为一幅荔枝图作序,称荔枝“若离本枝,一日则色变,二日则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如此看来,运送荔枝的交通条件、运力条件、气候条件和路径远近是荔枝能否运至长安还能保鲜的关键。
走哪条才是捷径?《涪州志》有“七日(夜)到长安”之说。《洋川志》云,杨妃所嗜生荔枝,诏驿自涪陵,由达州,取西乡。入子午谷,至长安才三日,色香俱未变,两志皆说为七日。
《蜀驿道》说:“从产地分布和交通线路来看,参与四川产荔枝传驿的道路至少两条。其一为荔枝道;其二为米仓道。至今米仓道上都还有古代荔枝种植和相关驿站的地名”。这段话证实了下述几点认识的真实性。
一、平昌的荔枝道本来就在米仓道上(直接接通江越米仓山去汉中、西安)这一段路遗下了很多遗迹:平昌县城至荔枝乡在大宁村有木桥加瓦盖的“板桥子”一座,侧有茶水店一处历供人马歇脚。1962年虽被公路桥取代,上桥的小路仍在;从荔枝上“铺垭粱” 7里,是古代供人马运力饮凉茶和吃“帽儿头”的地方;到沿溪河场计10里,是一处茅屋小市,可为人马补充给养,清咸丰时才烧毁移至今云台老街;再前行10里是与通江的澌滩老街遗址(因多次水淹而于70年代迁到新街),当年的王爷庙、文昌宫、戏楼、两华里长的“合面街”棧房、10多家烟馆遗址还未毁坏。由此再行10里可横渡通河,有清光绪时修茸背夫和马夫去汉中的碑记。沿途的穿心店、指路碑、民间栈房20多处。
二、从平昌的荔枝到澌滩---通江的广纳---涪阳---青峪关---楼子庙---平溪---潮水坝,一路都是比较平缓的河谷地带,道路又经循环往复的修葺,气候又夏秋凉爽,且雾气持久,水清草茂,短时急行不会人困马乏,荔枝亦不会过早变质。运输条件相当优越。
三、从平昌荔枝道上米仓道到达汉中、西安,不过只500多里路程,无论是人背还是马驼都不会有超常理的生命危险,越过米仓山就已过了最险最难路段,到达陕西简池坝、洋县就是平昌、通江的背老二说的“逍遥道”了。这是一条比过平昌岩口、马鞍、去万源鹰背、竹峪更直捷的路线,运荔枝到西安可以两天到达,且沿途较凉爽,用人力背更省时省事有利保鲜。
四、而如直接在荔枝取荔枝北运,其质其味有可能较涪州要好得多,到西安只需两天时间,能保原品原味不变,运荔枝官员又“何乐而不为”呢?
五、数千年来平昌东南的渠、达、宣、万,西边的西、南、营、仪运物资去汉中,从洋县贩棉花回本地都走的从江口、得胜、明胜去接通江的涪阳这条路,目前是国家“蜀道.米仓古道申遗”的标志性遗迹。
六、“米仓古道(人称我国第一条国道)”从平昌到汉中约500华里,而从江口荔枝溪去通江广纳接涪阳的米仓道,之所以也被人们称作“荔枝道”。也是因产荔枝而名地域,运荔枝而名道路。因这条“始于秦,成于汉”的道路,一直是南北文化交流、军事战争、商贸进出、官吏往来的主要通道。至今一些被公路绕过的坡路,仍为人们赶场、走亲访友时步行(去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内30多名专家肯定)。只是它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运些荔枝,并不防碍来往客商和官吏,为何硬要去修一条驿道呢?
由是:平昌有两条“荔枝道”的立论不虚。《蜀驿道》作者关于“‘隋唐温暖期’中除了岭南产荔枝外,当时的四川也能出产荔枝……;从产地分布和交通线路来看,参与四川产荔枝传驿的道路至少两条,其一为荔枝道,其二为米仓道。至今米仓道上都还有古代荔枝种植和相关驿站的地名”的论述准确性也是值得肯定的。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