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巴州荔枝道
唐代,今鹰背、河口、石窝、大沙坝、赶场坝、魏家坪、杨宗岭、锅团圆、烟灯垭、秋波粱、草坝、关坝、龙凤、董溪口14个场原属巴州辖的14个场,于清道光三年才划入太平即今万源县长乐乡的。当年可达西安南面的驿道有两条,即国家正在“申遗”的“米仓道”和另外一条来巴州、通江(壁州)到陕西洋县、西安(史称洋壁道)的驿道。而这两条道很长一段都在巴州辖区内,不知因什么原由,被人冠上“荔枝道”的称谓。为叙述方便,本文也就称它为“巴州荔枝道”。
《旧唐书》等史籍记载: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唐玄宗为满足宠妃杨玉环爱食新鲜荔枝的喜好,颁旨从涪州到西安置专驿,按人歇马不歇的方式,从涪州采荔枝到西安供其享用。
四川有《荔枝道》一文说:我国在“隋唐温暖期”(公元600—800年),除了岭南产荔枝外,当时四川的川东北也能出产荔枝,主要集中在涪州,巴州(今四川巴中),通州(今四川达州)一带。这里虽山多雾重,但河流溪沟遍布,又邻近汉中、西安,是运送鲜果的最好气候,虽交通条件不如南方地区,但米仓道和荔枝道已经运行千年,极险路只上下米仓山,能够保证带鲜荔枝运达长安。
(一)
中国政协新闻网2011年8月在《蜀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一文中分“荔枝道”说:“古道路线根据史籍记载,通过古道踏访,荔枝道的基本路线是自涪陵(妃子园)—垫江—梁平—大竹—达县—宣汉(大成乡瓦窑坝折入三桥、隘口、马渡)—平昌县(岩口乡、马鞍乡)—万源市(鹰背乡、庙垭乡名扬、秦河乡三官场、玉带乡、魏家乡)—通江县(龙凤乡、洪口乡、澌波乡)—再入万源市(竹峪乡、虹桥乡)—镇巴县,定远,越九龙砦(陈家滩)杨家河、司上、罗镇砦—西乡县子午镇,最后进入子午道,到达西安。全程1000多公里。
“《方舆纪胜》云:‘当时以马驰载,七日七夜至京,人马毙于路者甚众。’统治者不惜以口福残民,可见一斑”。
在一篇未署名的《万源发现5000米唐朝荔枝古道》文中提到:“根据史籍的记载:荔枝道的基本路线是自涪陵、垫江、梁平、大竹、达县、宣汉、平昌、万源、通江、万源、镇巴、西乡最后进入子午道,到达西安。全程1000多公里”。 “荔枝古道保留最为完好的,要数平昌县马鞍乡到万源市鹰背乡的路段。至今还有拦马墙、饮马槽、关墙、衙门营盘等遗迹存在。长长的石梯和石板铺成的道路还没有受到公路的干扰,被岁月打磨得嶙峋而斑驳。漫步其间,倍感历史的厚重与苍凉”。“马鞍乡与鹰背乡交界处的鸡公寨,荔枝古道从悬崖边经过,在崖边用大石条砌了长长的护栏,人称“拦马墙”,据说是当年为防止马匹受惊失蹄坠崖而修建的。此处的关墙也保存较好,左边拦马墙和右边石壁上深深的弯槽,据说是当年闩门杠用的,叫做门杠槽……”。
本文之所以转录上两篇原文,是想用以证明三件事:一、荔枝道在唐朝由涪州向达州,到洋州经子午谷再运长安。《太平寰宇记》载:荔枝道从涪陵“自万州取开州、通州、宣汉县及洋州路至长安二千二百四十里”。 “ 七日七夜至京,人马毙于路者甚众。”自然荔枝已无新鲜可言;二、文中所说的荔枝道明确地说是从平昌县岩口、马鞍乡经过,平昌的荔枝道自然是成立的;三、按引文所述,这运荔枝的路线就平昌岩口、马鞍这段路程而言,人马走来都十分凶险,不可能快马加鞭(见图“古道”等在平昌马鞍乡),且不讲万源一带的蜀道,比平昌的路更难,晚上更不能兼程,所以才“人马毙于路者甚众”。由此令人不解的是,人们为什么不会找一条便捷而比较平缓的路走呢?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