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伍能光的传奇人生
(二)围垦东西湖
武汉的城郊型农业起步于“一五”期间,“二五”时期形成一定规模,1963~1966年得到了较大发展。
1961~1977年,伍能光在武汉市主管农业工作长达17年之久。从1957年9月到1958年7月,由伍能光具体主持了亚洲最大的城郊型农场、武汉市副食品生产基地——东西湖农场的围垦工程。应该说从那时起,伍能光就参与领导了武汉市的农业工作。
先说一下伍能光主管武汉市农业工作期间下的两着好棋。
一是依靠和支持从事农业工作的干部,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伍能光常对郊区干部说:“工作由你们干,我做你们的后勤部长”。冀晨曦是武汉市农业战线的主要负责人,他思维敏捷,敢于创新,在他担任东西湖农场管理局党委书记兼局长期间,提出了许多好的创议,在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实行“以粮为主,粮菜并重,大力发展副食品(包括畜牧业、渔业、林果业)”的生产方针,改变了原来单一种粮种棉忽视副食品生产的偏向,发挥了副食品基地的作用;推行“三包一
奖”(即包产值、包上交利润、包成本费用、超产和节约有奖)的生产管理体制和“基本工资加奖励”的工资制度,改变了原来的管理体制和固定工资制度,打破了“大锅饭”,调动了生产队和农工的积极性,从而使东西湖农场的生产出现了新的面貌,为东西湖农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还有东西湖区委第一书记方敬之和常年在武汉农业战线上辛勤工作的周欣山、张培成、贾正群等,也都为郊区农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伍能光对他们的工作是尽力支持的。由于伍能光同时主管财贸工作,对郊区农业在经费和物质上的合理需要总是尽力予以解决。
二是深入农村,依靠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伍能光几乎跑遍了郊区的生产大队,叫得出许多大队干部的姓名,与基层干部和农民谈心,进行调查研究。他们信任伍能光,有问题主动找伍能光反映。这样,伍能光对农村的情况心中十分有数,决策时就能有的放矢。一次,后湖公社副主任贾新群向伍能光反映,后湖农民的饮水十分困难,常年在黄孝河边挖坑代井,喝城市的“下脚水”,急切盼望喝上自来水。
伍能光感到这关系到郊区数万农民的健康问题,农民积极支援了城市建设,政府应尽可能地解决农民的疾苦。经伍能光多方催促、协调以及有关部门的努力,政府投资40多万元,铺设郊区供水管网,给郊区大部分农村通了水,使广大农民喝上了自来水。政府关心农民的疾苦,更加激发了农民支援城市建设的积极性。
东西湖农场现在是武汉市副食品生产基地,不仅是国内、也是亚洲大城市近郊规模最大的农场群。解放前,东西湖本是芦苇丛生、钉螺密布、一望无垠的荒湖,“水涨白茫茫,水退一片荒”,是血吸虫病的重疫区。全境东西长38公里,南北宽22.5公里,总面积495.51平方公里。1949年这里只有3万多人居住,耕地约3万余亩。1950~1955年,长江水利委员会多次进行勘测调查,三次提出对东西湖进行蓄洪垦殖的意见。国务院曾将此项工作列为第一个五年经济计划时期湖北省的重点工程,后因经费不能落实而被搁置。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