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伍能光的传奇人生

三、服务武汉

(一)解决教育“二部制”

1949年5月,伍能光进入刚刚解放的武汉市,担任市财政局长,并被任命为市政府党组成员(当时武汉市是直辖市)。1950年4月又被任命为市政府委员。1956年起,伍能光任武汉市副市长和中共武汉市委常委、市委书记处书记,先后分管财政、金融、贸易、城市建设、基本建设、工业生产、郊区农业、交通运输等,往往同时管几个方面的工作

1949年5月27日伍能光接管武汉市旧财政局时,除了文书档案外,只有1100块银元和已成废纸的旧币,这就是当时的全部家当。很多适龄儿童特别是工农子弟因校舍不足不能上学,对这个迫在眉睫的问题,1950年武汉市委、市政府决定在部分小学施行“二部制”,即两个班的学生分成上午下午在同一个教室上课,即半天上课,半天在家,暂时解决校舍不足问题。这就是“二部制”的起因。

1952年又决定在行政领导力量较强、条件较好又地处市中心的学校试行“二部制”。于是,市一中、二中和市一女中、四女中共试招“二部制”班78个班,学生3900人。到1955年,实行“二部制”班的中学有17所,167个班,学生9077人。1956年,“二部制”又扩至473个班,学生增至27478人,占全市初中班数的57.5%,学生数的60.5%。“二部制”学校和学生迅速增多,教学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这是伍能光极为关注的问题因此在实行“二部制”的同时,市委、市政府把修建校舍放在重要位置。

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伍能光感到当务之急是尽量安排资金,
修建扩建各类学校校舍,这其中对中小学校舍的修建扩建过程,与我们党一贯重视教育工作、重视培养下一代、改善教学条件的政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首先抓小学。从解放初至1957年,共新建小学21所,扩建47所。同时,中学校舍也逐步得到改善,1950年起扩建老校,1954年起开始建新校。对新建的重点学校,从选址、施工直到
落成,伍能光都尽量抽时间到现场察看。对每所学校的建成,伍能光一方面感到欣慰,另一方面又感到离实际需求还有很大差距。

1958年“大跃进”时,有些同志提出“普及大学”的不切实际的口号,而就在这个期间,“二部制”学生又有大量增长。当时伍能光在许多场合谈到要解决“二部制”问题。

针对“二部制”问题,“二五”期间武汉市委接受了伍能光提出的“普及初中,发展高中”的意见,尽量挤出资金,建了一些校舍,逐步解决了“二部制”问题。1958年,全市已有小学429所,比“一五”时期增加了113所,到1963年又增加到618所。也就是在这一年,市区小学全部取消了“二部制”。初中“二部制”也逐年减少,到1965年,中学增至165所,比“一五”时期增加103所。这一年初中“二部制”的学校减到10所,学生5284人,只占全市初中学生的3.7%。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等各方面受到冲击,建校工作有些停滞,致使“二部制”有些回升。到1978年再开始减少“二部制”,直到1985年全市初中才全部停止了“二部制”。

回顾武汉市中小学“二部制”这段曲折的过程,前前后后经过了35年,时间是长了些。但这是因当时的实际情况所局限,其间伍能光尽了很大努力,为武汉的孩子们有全天上学的校舍而奔劳,做好了他该做的工作。

THE END
打赏
海报
红军伍能光的传奇人生
伍能光(1915-1996)四川通江县永安镇人。1915年10月24日,生于四川省通江县永安镇苦草坝一户贫寒人家。 一、参加红军 1932年12月底,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