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伍能光的传奇人生

二、延安烧炭

延安中央党校于1942年2月1日开学,于1947年3月结束,在短短的几年间,全校成立了6个部,有3000多名学员和3000多名工作人员,共约6000余人。

延安中央党校的任务主要有两条:一条是组织干部学习文件,清理思想,总结经验,批判主观主义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和党八股,整顿学风、文风和党风,培养干部;一条是把干部队伍进行休整,养伤治病,恢复健康。这两条任务,决定了延安中央党校必须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伍能光作为延安中央党校的工作人员,从1943年3月至1945年11月,在党校整风期间搞后勤工作,一边工作,一边参加整风,受到的教育是极其深刻的。

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和物质条件下,后勤保障工作的困难是很多的。延安中央党校的6个分部,分散在延安城外南北相距20多公里的6处地方。党校设立校务部,6个分部各设总务处,其下设生产科、供给科、管理科、会计科等后勤工作班子,按照“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精神,开展了一系列后勤保障工作。伍能光负责后勤保障工作的第一个问题是木炭供给。

延安冬季寒冷,有3个月时间需用木炭取暖。当时党校规定每个窑洞一天发5斤木炭全校一个冬季约需木炭200余万斤,由各分部派人进劳山砍柴伐木,建窑烧炭。

为保障二分部的木炭供给,伍能光和崔福善(后改名崔哲)、孔怀智、林克昌带领五六十人,随身只带镢头等工具,到劳山深处只有四五户人家的杨庄科村,自己建窑、伐木、烧炭。

那时候,延安四野的山林,除个别属于私人所有,绝大多数都属于无主者,只要你有力气,尽可以去砍伐搬运。这里的山林
非常大,常常是走一整天都走在人烟荒芜、不见一座房子的森林里。在这个地区里,山深林茂,大地一片秋天的棕色。野鸡、野鹿、野山羊和野猪在林子里安心地觅食。有时甚至看到老虎从一处乱丛棵子跑到另一处乱丛棵子去。

伐木烧炭,远离延安街市,深入沟壑山林,短则一个月,长则三个月。伍能光和烧炭队住在一个破土地庙里面,旁边是一个老乡的场院,场院里面有两口窑,窑都塌了,周围都是乱七八糟的。烧炭队就把土地庙当作了伙房,拿了一口锅去,将旁边的土窑洞略作修整,当成了宿舍。窑洞没有门,没有窗户,就是个大开
门。晚上刮风,耳朵边上都是风的呼叫声,早上起来,一头一脸的灰尘。尽管如此,伍能光和烧炭队员们坚定的烧炭决心,是任何艰难困苦也无法阻挡得住的。

进山时每个人发一个没有开刃的斧头。依照专门请来指导的老师傅的意见,第一个任务是磨斧头,大家先到河滩里去捡石头,权当磨石用。斧头没有柄,也是按照行家的指导,选伐合适的树木经火炙烤后装上木柄,一把斧头就做成了。

伍能光模仿当地人,首先在土坡上挖出高近两米,宽两米多的炭窑。打窑是需要专业技术的,大体是在一个倾斜四十五度角的山坡上,切下一块,把土面打开,整出一个平台,再在剖面上挖窑洞。先挖一个门,打进去,再挖一个洞,很深的洞,门要小,门下旁边还要修一个像牛犄角一样的边洞,外面大里面小,是做引火通风用的。炭窑上面还得挖一个出口,做烟囱出烟和水汽蒸发之用。

炭窑做好后,伍能光把大伙分散在森林里开始伐木,把倒下来的树木斩头去梢,将其中段砍成一米多长不带枝叶的材料,拖到窑里,按一定的层次程序装窑。

THE END
打赏
海报
红军伍能光的传奇人生
伍能光(1915-1996)四川通江县永安镇人。1915年10月24日,生于四川省通江县永安镇苦草坝一户贫寒人家。 一、参加红军 1932年12月底,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