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民歌散记

二、《豆芽葱蒜叶》

《豆芽葱蒜叶》是通江解放前后唱得最红、影响最广的地方民歌,它是通江民歌的典范和代表。

解放初期,通江人民沐浴在新社会的政通人和春风里,劳动人民心情比的甜蜜、无比的舒畅。而《豆芽葱蒜叶》以炽热的情感、生活化的衬词、优美的曲调长时间在劳动人民中传唱。从1952年土改开始,通江农村开始兴办夜校,各地农村也相继兴办“农村俱乐部”,县文化馆的刘辉光同志被派到火炬乡主持农村俱乐部,用通江民歌演唱、办黑板报、放幻灯来宣传党的政策、反映新生活新风尚。后来成为《豆芽葱蒜叶》主唱的阎华月当时才十几岁,也在刘辉光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农村俱乐部”工作,这也是他艺术生涯的起点。。

“大路边上嘛连啥,栽南瓜嘛送郎我们回,我把那萝卜黄瓜茄子海椒叶,当哟娃娃哟,豆芽葱蒜叶;隔河望见嘛连啥,妹穿蓝嘛送郎我们回,扛一把锄头黄瓜茄子海椒叶,进罗菜园哟,豆芽葱蒜叶……”

每年,县上都有多次文艺大调演,以嗓音高亢、圆润见长的闫华月逐渐在众多的农村演员中脱颖而出,他不仅把这首民歌在通江唱红,还曾被抽调到达县参加汇演。

1957年深秋,阎华月和达县文工团的演员郝羽霞通过选拔排练,参加了“四川省第三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笔者从这张珍藏47年的演出节目单上,看到民歌演唱《豆芽葱蒜叶》于当夜的演出节目顺序中排在第二个位置上。通江民歌《豆芽葱蒜叶》在成都的“四川剧场”一炮打红,成为这次演出中最具特色的一首民歌。当时在成都参加汇演后,通江文艺代表队的队长张全模(时任文化馆馆长)和主要演员刘庆富、廖传凤、翁敬安、周显志都要回通江老家了,而要留下阎华月一人到北京参加汇演,这对于一个从未出过门、未见过市面的农村小伙子来说是件不知所措的事,阎华月死活不去哭着要回通江。省上只得临时抽调遂宁代表队选送的民歌《撵野猫》的主唱陈华禄和郝羽霞排练后前去北京参加了全国民歌汇演。后来仅郝羽霞去莫斯科参加“世界青年联欢会”的演出,她在莫斯科唱了这首《豆芽葱蒜叶》。

《豆芽葱蒜叶》在川内唱红后,省市广播电台均录音播放,仅在演出时因录音给通江文艺队的稿费达100余元,当时一个演员的月工资才十几元,这笔稿费无疑是相当可观的。现在通江火炬乡靠经营照像馆为生的阎华月老先生告诉记者,当时他由于是这首歌的主,得了60多元的稿费,其余由乐队分摊了。

《豆芽葱蒜叶》由于在中央、省及各市广播电台上宣传播放,成为省内外人民大众争先传唱、流行最广的一首通江民歌。

在通江民歌中,还有一首不得不提,它便是由席述可创作的《书记的办公桌》——“说唱那个歌来哟,就唱那个歌来哟,唱一唱书记的办公桌,桌儿嘛有多大呢?你就猜不着呢,上至天来,下至那个河,没有那个边来,没有那个角……”这首歌主要歌颂了建国初期党员干部艰苦扑素、深入基层的优良作风。这首歌由于用词精妙、立意好,曲调优美,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曾被江西省选入中学教材,又录制成唱片,收入《战地新歌》(第三集)。

三、通江民歌有待提升艺术价值

陕北民歌、新疆民歌、内蒙古草原民歌等等,在全国形成了独立的派别。原通江县文化馆馆长黄定中老师谈到:“陕北民歌高亢,新疆民歌悠扬、草原民歌长调婉转有独特的风格。通江以至于整个大巴山首先在地域、民族风格上就不如黄土高原、内蒙古草源、新疆戈壁滩样鲜明,通江民歌中有些词曲太短,只能反复唱,很不完整,不大气。但江民歌很生活化、保存曲目众多,内容较为丰富,需要专业音乐人才对曲调进一步整理,提升其艺术价值,通江民歌将会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作者:郭华,来自《巴中民歌》

THE END
打赏
海报
通江民歌散记
1957年的冬天,在莫斯科的“世界青年联欢会上”,一曲通江民歌《豆芽葱蒜叶》博得了来自世界各地观众的阵阵掌声。笔者于2006年秋在通江采访中知道了《豆芽葱蒜……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