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巴州出过状元吗?
巴中出过状元,这种说法不仅今天有,在几百年前的古巴州也存在。记者查阅《巴州志·选举志》,发现巴州唐宋元明各代均有进士,清代有举人若干,但唯独没有状元的记载。

那么,状元之说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清嘉庆二十一年版本的《四川通志》影印本,在其《选举志·进士》条目记载:“张曙,巴州人,一作成都人,状元”但根据专家学者的考证,这是:—种误记。早在清道光年何,《邑州志》编撰者朱锡谷就专门作过考证,他在《巴州志·选举志》中写到:“巴州科目,自唐封顺卿始。州人艳称张曙以为龙纪状元。《通志》云:一作.成都人,状元,;…,考昭宗龙纪元年状元为崔昭纬,曙有《下第戏状元崔昭纬诗》。而杜荀鹤诗中累称曙为同年。先辈苟鹤以大顺二年 ( 891)第一人擢第,与所云X子于大顺中登第相符,是曙为大顺二年进士, 非状元确然可信……”
根据朱锡谷的考证,状元乃巴州人“艳称”,也就是州人的溢美之词。张曙登第时间为“昭宗大顺二年(891)”,当年的状元为崔昭纬,张曙只是考中了进士。而根据野史逸闻,当年张曙和崔昭纬一同应试,两人同去请人占卜。当时张曙才名赫赫,人们都认为他会中状元,崔昭纬对他也是尊崇有加,自愧不如。然而,占卜者根本不理会张曙,却对崔昭纬说:“你肯定高中”,张曙很不满。后来,张曙因病考试不能终场,而崔昭纬中了状元。张曙乃作诗《下第戏状元崔昭纬》“千里江山 陪骥尾,五更风水失龙鳞。昨夜浣花溪上雨,绿杨芳草为何人?”
野史毕竟不可信,但是也说明了人们认可张曙的才华,而不大看得起崔昭纬。
二、避乱入蜀,张曙曾在南龛苦读
张曙,南阳人,晚唐诗人,官至左拾遗。唐广明元年( 880)年,皇室为躲避黄巢起义军入蜀。跟随着这支避乱的队伍,张曙于中和四年(884)来到巴州。
张曙天资聪颖,曾在南龛山“丹梯书院”发奋苦读,《巴州志》云:“丹梯书院,唐张曙读书所也”。张曙才华横溢,在巴州期间作《击瓯楼赋并叙》传世。
“一日,登郡南楼,下临巴江,筵酒张乐,……席间,有马处士,携善击瓯者至……太守曰:遇此良辰,好乐还淳。讽赋已劳于进牍,讴歌为序其芳尘。余乃歌曰:江风起兮江楼春,千万里兮愁杀人。楼前芳草兮关 山道,江上孤帆兮杨柳津……”
在《击瓯楼赋并叙》中,张曙对击瓯者的高超技艺,优美动人的乐曲,进行了形象生动的赞扬。从赋文中可以看出,张曙的确文采非凡。但是,唐代毕竟是一个诗人辈出的时代,与那些光耀,日月的大诗人相比,张曙只是一颗小行星。所以,《全唐诗》只收录其诗词两首,一首为《下第戏状元崔昭纬》,另一首为《浣溪沙》:
“枕障薰炉隔绣帷,二年终日苦相思,杏花明月始应知。天上人间何处去,旧欢新梦觉采时,黄昏微雨画帘垂。”
后来,张曙官至左拾遗,死后葬于巴州。据《巴州志·冢墓》记载,“巴州东十里尖山坪有张曙宅、墓故迹……乃后流寓终老于此耳”。上世纪八十年代,巴中县政协组织政协委员校注《巴州志》,委员们考证后称,张曙墓在今天巴州区宕梁尖山寺村。
三、天开金榜,南龛风水助文运
张曙幼年苦读的“丹梯书 院”所在地南龛,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巴州风水。
这里,形“如案如榜”,,古代又称“金榜山”,山中有镌刻有“天开金榜”石刻。二十多年前,记者在游南龛时,从印盒石附近陡峭山崖而下,看到石壁书刻有“唐代秋官张衍曾书金榜山,后笔迹已朽,后人仿其笔迹书天开金榜”等文字。’“天开金榜”字大如席,笔力道劲,今天巴城数里外清晰可见。而“丹梯书院”,经后人考证,就在今天南龛“玉佛寺”后山附近,因“其山重迭耸秀,有若丹梯,”面得名。丹梯书院附近有“印盒石”,《巴州志》称其为“仙人捣练石,形正方,高阔俱十余尺。自下望之,巍然欲坠”,巴州著名川剧《牡丹灯》唱词“印盒石文光射斗”即指此处。
自古以来,金榜题名、独步丹梯、执掌印盒,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梦想。而南龛山刚好契合了人们的想法,山如金榜,山中有丹梯,又有文光射斗的印盒,石、天开金榜石刻。所以,这座山被古人看作巴州风水也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今天,“丹梯书院”不再,“印盒石”中的“盒石”也在上世纪80 年代修路肘被毁,只剩下孤独的“印石”与“天开金榜”石刻,似乎还在诉说着这里曾是一座象征巴州文运的祥瑞之峰。(来自《巴中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