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避难通江考证
明惠帝朱允炆(1377-1402)年号“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惠帝,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元璋在世时,大封王室,20多个儿子均封为亲王,分驻各地,朱标遇刺身亡,朱允炆成为皇太孙。朱元璋死后,采纳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燕王朱棣装疯,以“清君侧”为名,起兵“靖难”,1402年攻入南京。惠帝的下落不明。明朝无谥,清乾隆元年追谥「恭愍惠皇帝」,史籍称为建文帝。关于建文帝的下落,一说被烧死,一说外逃。
訧外逃而言,也有几十个版本。仅达州、巴中市就有建文帝避难邻水么滩说,达县龙滩说,平昌望京说,通江南寺说。具笔者多年考证,建文帝逃出南京后,顺江而上,逃奔昔日重臣所居之地邻水么滩是可信的。但是,作为一个亡国之君,朝庭钦犯,不可能长时间住在某地,而先后逃住达县龙滩中山寺,平昌望京寺也是可能的。但最终逃至古壁州(今通江)嘉祐寺(即南寺)避难,后逃至五佛崖(又称佛头山)五佛寺(在挂榜崖下)落发为僧,最后死于通江五佛寺,证据较为有力。
考证得之,史载:乾隆《达州志》《卷四十一文.艺》(740页)中有《建文帝在通江》:明初,建文帝朱允炆被四叔燕王夺取帝位后,装成僧人逃来通江,隐匿南寺,一住数年,常作诗自慰自勉,曾在寺壁题诗一首:阅罢楞严磬懒敲,笑看皇屋寄昙瓢。南来瘴岭千层廻,北望天门万里遥。疑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衮龙袍。百官此时知何处,唯有群鸦早晚朝。 清《汉中府志》载:“建文崖,在(西乡.原通江属地)县西南三百里,古名红崖。明建文帝隐此。”
《清一统志》:“嘉祐寺(建文帝在通江避难时住该寺)在通江县治南,唐中和中建。初名龙兴寺,宋改名。”
清翰林李钟峨编修的《通江县志》云:“五佛崖(即建文崖)在县治北四百里,明建文帝由蜀入秦,曾挂锡于此。”
民国《续修通江县志稿》:嘉祐寺,“在治南,俗名南寺,一名龙兴寺。后枕公山,前襟诺水。为唐凤翔节度使郑畋故宅。”宋皮弼、明建文帝、向翀、清李蕃均先后作诗咏之。
据民间传说:建文帝在该寺避难时曾把嘉祐寺改称“避难寺”。建文帝和当地百姓关系很好,受到老百姓的同情与爱戴,老百姓为了喊呌方便,就把“避难寺”简称南寺。南寺所在的沟称南寺沟至今。嘉祐寺仅是官府和志书称呼、百姓并不认可。原看守所旁就建有建文帝妃子坟(内安葬建文帝喜欢的何玉兰),文革中才被毁坏。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