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中的周鼎新(民国国民党通江县党部书记)

三、《通江文史资料》④中的周鼎新

赵潘《张澜到通江考察农民的生活》(见《通江文史资料》第1辑,第70页):“……张澜对这种口是心非,说假话的人,十分厌恶。当时麻石一个姓周的联保主任,又是民警队长,不循私情,敢于说实话,反映农民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他在离开通江时,曾写诗赞扬。”

周按:曾经作过嘉陵道尹、民国四川省长、中国民主同盟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的张澜,民国28年(公元1939年)冬,以国民参政委员的身份,率三十余人到大巴山区考察农民生活。他从宣汉到通江,虽乘坐肩舆(滑竿),但很多时候是步行。张澜从宣汉县城出发,经马渡关(今平昌县与宣汉县接壤处的一个集镇)至岩口(今平昌县岩口)至土地堡(今平昌县笔山镇)至下土门(今通江县文峰乡)至刘坪(今通江县铁佛镇)至麻石场(今通江县麻石镇)再到春载乡,最后到达通江县城。按旧里程计算,张的行程达150多华里。他沿途给所在场镇学校的学生宣讲“读书救国”的道理。他亲眼目睹沿途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没有人生产,不见一头耕牛,心里十分难过。每到一处,他都要详细了解当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情况。明明老百姓日子过得很苦,当地官员在汇报时却说老百姓吃穿不成问题;明明老百姓有苦无处说、有冤无处伸,当地官员偏偏却说各级官吏廉洁奉公。到麻石场时,一个姓周的联保主任、民警队长却给他如实地反映了当地老百姓民不聊生、食不果腹的悲惨境况。张对口是心非、爱说假话的人十分反感。姓周的联保主任、民警队长不循私情,敢于说实话,真实地反映了当地农民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给张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张澜离开通江时,写下《由宣汉赴通江》一诗。诗中既有张沿途的见闻和感受,也赞扬了实事求是的“周队长”。张澜诗中写到的“周队长”即周鼎新。周鼎新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任麻石联保主任兼民警队长。

《由宣汉赴通江》全诗如下:

北来千里节重持,跋涉崎岖未觉疲。

隐树山禽呼老怪,撑空岭石骇孤危。

近边草木皆迟到,久困人民苦不知。

独喜通江周队长,愿将巴山葬男儿。

此诗的大意是:肩负考察民情的任务,跋山涉水来到川北边远山区。为了调查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情况,在崎岖的山道上奔走,再累也不感到疲倦。川北山区的风景真美啊!隐藏在树林里的鸟儿好像在呼唤“老怪”(象声词),那像刀剑一样耸立的山岩吓得人发抖。接近边远山区的草木迟迟不肯生长,是因为春风吹不到的原因。老百姓的疾苦长久不能解除,是上面的官僚们不了解下情。我很喜欢通江一个姓周的队长,敢于冲破层层禁锢,反映老百姓生存的真实情况。他不怕杀头、丢官的正义感实在令人敬佩。

在笔者手头的几种文献中,这是最早有关周鼎新事迹的记载。

李瑞明《香炉山土匪云道》(见《通江文史资料》第1辑,第201页):“1949年2月,国民党通江县党部书记、中统特务周鼎新想利用云道的二万多道徒,作为从事反革命活动的基础,提出佛教会与‘慈善会’合伙。……他们合伙后,大肆吹嘘‘万教归宗’、‘一致反共’。1949年9月,在周鼎新的授意下,勾结税收处长朱调元,恶霸司明璋、司执中等正式组织‘红罗党’,组建‘红罗革命军’,在城内搜罗人枪,并暗地打造马刀。继在涪阳、平溪等地串通伪乡长李万民、吕学问,乡队副阮可庄,勾结巴中匪首李柏林、张浓、童远明等,四处招兵买马,封官许愿,以扩充实力。”

周按:根据《通江历史编年记》(公元前316年——1952年)第122页“7月15日(民国三十八年,即公元1949年7月15日——引者),中国国民党四川省执行委员会训令:‘该会书记长司瑞呈请辞职应予照准。遗缺派委员周鼎新兼任,又该会副书记长梁勋离县已久应予免职,遗缺派委员曾干材兼任。’周鼎新遵于本日到职”的记载,1949年2月,周鼎新还未任国民党通江县党部书记(长)。

THE END
打赏
海报
文献中的周鼎新(民国国民党通江县党部书记)
周鼎新(1908——1951),名永乾,字鼎新,号仁杰,民国初省议员周炳文长子。民国中期于成都某军校毕业后,先后任通江县麻石场(乡)联保主任、民警队队长,通……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