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工号子:唱响巴人生命之歌

石工号子又称“打石号子”,是汉族民歌体裁劳动号子的一种,曾普遍流传于巴中各处开山采石工地,是石匠在开山采石、修桥筑路时,协调、配合各种劳动呼喊出的号子,高亢自由、种类繁多、腔调丰富,一领众和,起到汇聚人力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工开山取石已被机械化生产代替,昔日举锤喊号、你呼我应、响彻山林的石工号子正在逐渐消失。

石工号子是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类别为传统音乐。7月16日,记者在南江县大河镇见到了石工号子传承人谢良果,伴随着他那节奏鲜明、悠扬动听的唱腔,追寻渐行渐远的石工号子。

一、昔日石匠,石工号子传承人

“耶嘿,着喂,哟喂走得好来哟,耶嘿嗨喂呀着呵喂,哟喂行得个快……”今年72岁的谢良果当了一辈子石匠,现在唱起石工号子依然铿锵有力,仿佛把人带回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巴中境内兴修水利,一大批石匠参与其中。

石工号子

从小就听长辈们修桥、修路时齐唱石工号子,谢良果对石工号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64年,18岁的谢良果拜闻名南江、通江的打石匠李清芳为师,不仅学习石匠手艺,也在开山采石过程中学唱石工号子。

1964年-1985年间,谢良果参与了白院寺水电站、白院河大桥、白院小学、板桥水电站、关路口大桥、桐子湾大桥、白院卫生院、纸厂沟水库、高龙坎电站石河堰等大大小小的工程建设,担任过石工组组长、石工连连长及工程负责人。

“那时修桥、修水电站,不像现在直接用钢筋水泥浇筑,全靠石匠开山采石,先把大石头打成长方体的条石,再抬到工地,总结起来就是‘打抬安砌’,非常辛苦。”谢良果说,最大的铁锤有60斤重,锤把分硬杂木和茶腊树两种,他更喜欢用茶腊树做的锤把,很棉软,打下去力大、省力,不弹手。

谢良果介绍,开山采石前要先用酒、肉、纸钱敬山,祈求平安。开山时先打楔子,把一大块山石分解成几块,用钢钎撬下来,再打成条石。那时还没有汽车运输,山上也只有一人能走的小路,石料全靠人工抬。条石有30见方、40见方、50见方不等,长短为几十厘米到1.5米。30见方、1米长的条石约70公斤,需要两个人抬。工地上也要先搭架子,再由工人把条石抬上去。

这些工程的工期少则一年、多则三年,除了打石头的工具,如果有工地生活补贴,石匠还要背上口粮,有时一年只能回家一两次。工地上石匠很多,是热闹的,也是枯燥的。除了沉重的体力活,陪伴石匠们的只有叮叮当当的打石头声。还好有石工号子,精疲力尽的时候喊两句,提神鼓劲;休息空闲的时候唱两句,自娱自乐。只要有人起头,手里拿着锤子的、肩上抬着条石的都唱合起来,“嘿着,嘿着……”工地成了舞台,每一个石匠都一展歌喉,顿时气力倍增、劲头十足。

1974年-1978年,在修建南江县纸厂沟水库时,谢良果任石工连连长。一天,一个40多吨重的石碾滚进了堰槽,100多人奋战了1个小时都没有拉起来,谢良果便喊起了石工号子给大家鼓劲,一声声号子响彻云霄、振奋人心,100多人集聚力量、动作协调,不一会儿就把石碾拉了起来。

1985年后,谢良果一直以石匠为职业,就近做些小活路,如修地基、砌堡坎、打碑等,而陪伴他渡过那些辛苦劳作日子的石工号子,已成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旋律。

二、石工号子,一人唱来众人应

石工号子多用于组织和指挥集体劳动,可以鼓舞精神、调节情绪、团结力量,使人们用力集中、均匀、整齐,调整用力的节奏。此外,带有生活情趣的歌词能让人宣泄情绪,从而舒缓心情、驱赶疲劳。

古代巴人能歌善舞,在日常劳作中传唱着许多脍炙人口的巴山民歌,石工号子也受巴山民歌的影响,形成了以徵调式为主的曲牌。

石工号子形成之初只是无唱词的劳动呼号,经过漫长的发展,石匠通过即兴编唱和传统叙事,为呼喊的号子加入丰富的唱词,既自娱自乐,也表达内心情感,从而形成了歌词和调子种类繁多的石工号子,但并无固定内容,以生活趣事、爱情为主,也无格式规律,想到哪就唱到哪。

唱石工号子时声腔高亢,无乐器伴奏。按唱腔分为长声号子、短声号子;按劳动形式可分为开山号子、撬石号子、拉石号子、抬石号子、筑夯号子等。

石工号子多为套歌结构形式,根据劳动程序有不同的唱词和曲调。成套石工号子中的单个曲目彼此间风格各异,如开山号子多由劳动者在挥锤前唱出自由嘹亮的山歌式腔调,然后在举锤和落锤时唱出极有力的呼喊式歌腔,声音粗犷豪壮;撬石号子因劳动强度较轻,动作协调,曲式多为呼应式对句结构,歌腔则比较柔和流畅;抬石号子因歌腔需配合集体步伐(分快步和慢步两种),节拍清晰、规整,节奏鲜明。其中走快步的歌腔轻快活跃,结构多为短句接应式;走慢步的歌腔稳健有力,结构多为长句接应式。

“号子是个乱撇柴,哪里记起哪里来。”谢良果说,石工号子有老一辈石匠流传下来的,也有石匠即兴创作的,还有相应的动作。如在开山时,谢良果能用大锤能打出黄龙缠身、苏秦背剑、雪花盖顶、老鹰展翅等动作,并配合不同的石工号子。

耶嘿、着喂

??头声(的哟哦)号子(哟喂)

??耶嘿,着呵喂……

耶嘿、着喂

??头声(的哟哦)号子(哟喂)

??耶嘿,着呵喂……

??人(啰)站(的个)齐(哟喂)……

??耶嘿喂呀着嘿……

??二声(的哟呵)号子(哟喂)……

??耶嘿、着喂……

??齐哟铆的个力哟喂

??耶嘿喂呀着呵喂……

??(哦)力儿(的)哟呵铆得(哟喂)

??耶嘿,着喂……

这是《拉石长声号子》中的一段。

“开山采石、兴修水利的那些年,一人唱来百人应,响彻山谷,振奋精神,干起活来热火朝天。”谢良果回忆。

石工号子由一人领唱,其余人跟着附和,听号使力,根据号子的声音大小、高低、节奏快慢和唱词来判断用力时间、用力大小和用力的位置。

良果介绍,石工号子的表现形式不定,其歌词和山歌的歌词是一样的,都是七字韵,四句一首,只是调子不同,石工号子的歌词还可以用于唱民歌、情歌、山歌和小调,上山砍柴、下地除草、下田薅秧等都可以唱。

如:

隔山隔林又隔坡

听见小郎唱山歌

心想陪你唱两个

声音不和小情歌

大田栽秧栽上梁

劳神情歌来帮忙

莫得啥子待承你

苞谷馍馍蘸蜂糖

如今,谢良果已年逾古稀,他放得下楔子锤子,却放不下石工号子,一句句原汁原味的石工号子声音宏亮、音色纯美、旋律婉转,再现了昔日巴山人民劳动、生活的场景,唱出了对辛勤劳动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期盼。石工号子,谢良果已经唱了54年,他还要继续唱下去。

三、保护传承,石工号子走上舞台

石工号子唱词多表现当地民风民俗,创作基础来源于当地的传说故事和生产生活,语言为四川方言土语,口语化较重,对研究川东北地区的民风民俗具有重要价值。

受川北民歌的影响,石工号子形成了独特的高亢唱腔的曲调,挖掘、整理、研究、传承石工号子,对于研究川北一带民间音乐发展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机器在石材加工中普遍运用,石匠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石工号子也失去了生存的土壤,现在只有极少数的民间老艺人能够演唱,石工号子后继乏人;珍稀唱本急需挖掘、整理,并进行抢救性编演。

几十年过去了,谢良果用过的大锤、铁楔、钻子、手锤、钢钎等工具早已锈迹斑斑,而石工号子却在口口相传中保存了下来,并走上了新的舞台。

2009年,南江县文化馆整理完成了石工号子唱本(手抄本),并不断丰富其内容。

2013年,大河镇成立石工号子传习所,并在大河小学第一次演出了石工号子。2014年,大河镇又成立了石工号子宣传队,专门排练、演出石工号子。“宣传队队员都是附近的居民、村民,需要排练时就提前通知。”谢良果说,他正式收的徒弟有6个,但跟他学过打石头的人很多,大多都会唱石工号子。

谢良果还多方搜集歌词,他走到哪里,都要打听会唱山歌的人,然后就请别人唱给他听,以便把歌词记录下来,目前他已经搜集了800多首,都可以用于演唱石工号子。

今年6月9日是全国第十三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市“多彩非遗·美好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在南江县光雾山广场举行,一个个巴中传统文化艺术节目依次登台,赢得阵阵喝彩,其中就有由南江县光雾山文化艺术中心表演的《石工号子》。

如今,曾经用来指挥石匠、凝聚力量的石工号子被排练成精彩的节目,走上了灯光璀璨的舞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以一种新的形式被保护传承着。

(来自:《巴中日报》20180722)

THE END
打赏
海报
石工号子:唱响巴人生命之歌
石工号子又称“打石号子”,是汉族民歌体裁劳动号子的一种,曾普遍流传于巴中各处开山采石工地,是石匠在开山采石、修桥筑路时,协调、配合各种劳动呼喊出的号子……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