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沙溪镇马家坡——马白良与其义子王木河的那些故事
话说民国通江县沙溪镇马家坡有个马白良,祖祖辈辈种地为生,日子倒也过得去。这马白良从小在外面闯荡,见过些世面,也就有了些经济头脑。他看到山里与平坝产品的互补性极强,因此除了种庄稼外还跑起了生意。无非是将山里的银、木耳,竹笋等山货,这些山里人认为不值钱的东西,运到山外就能卖到好价钱;将山里的洋芋贩到平坝做种子——这种换种十分重要,是增产的关键;碰到灾荒年,就贩一些苞谷出去,卖到好价钱。这样几番倒腾,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在当地成了首屈一指的富户。他修起了一套令当地人羡慕的大瓦房。后来索性买了一匹马,在附近的沙溪、至诚、瓦室、毛浴跑生意,有时甚至把生意作到了县城、老官庙一带。
丙子、丁丑年(1936、1937年),通江遭逢大旱。有道是“丙(饼)好吃,丁难过”,丙子年的天旱时间虽久,但后来旱情解除后,倒风调雨顺了,人们种了一些杂粮,还有收成。丁丑年,仿佛老天爷把雨簿搞丢了,旱得人们都记不起什么时候下过雨了,搞得庄稼颗粒无收。连续两年的天旱,穷苦人家大部分舀水不上锅,只好纷纷外出逃荒要饭。
丁丑年的严冬,老天象是和穷人有意作对,来得特别早、特别冷。刚进入冬月,就来了一场鹅毛大雪。这样的形势对马白良的生意十分有利。附近的几个溜儿场(当时几个大集分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轮流当场,天天在这几个场轮流赶的,就称赶留儿场)基本上是场场赢利。马驮出去的苞谷是一抢而空。
特别是越到南边,越能赚钱。
话说一个冬日的下午,马白良从毛浴赶场回来。为了顾惜马力,他仗着身强力壮,一路急行慢走,到风门溪时,夜幕已经笼罩了整个大地。这时天空飘起了雪花,一阵阵寒风吹来,加上风门溪的怪石嶙嶙,峡谷深壑,枯枝败草,处处透出古怪,令人生出恐惧心理。
忽然,随风飘来似有若无的呻吟声,马白良感到毛骨悚然,满身冷汗溢出。“今晚碰上鬼了!”这一带荒无人烟,闹鬼的传说很多,一般人天稍晚就不敢过路。
马白良只好壮起胆子往前走。呻吟声就在前方,近前一看,路边的岩里黑黑一团。仔细一看,一老一少,呻吟声是老者发出的,旁边是个半大小孩,约十来岁。是人!马白良的心落下了。
询问起来,原来是父子二人,姓王,家住刘坪,逃荒到此。老人有病,走到这里已是前不着村后不挨店,饥寒交加,眼看就要饿毖于此。
马白良赶快找来一些干柴,生起火来。拿出还剩的几块玉米粑,塞给父子二人,权且充饥。
身上暖和了,肚子又有了些能量,父子二人好了很多。马白良把老人扶上马,好在这里离家已不远了,紧走慢走,终于将父子二人带回家中。
那知连日的饥饿寒冷,加之年事已高,王姓老人一病不起。这等山村,也没什么医药,不久就死了。马白良找了几块木板,做成棺材,权且安葬了老人。
留下的孩子就是王木河。因老家是回不去了,自己也愿意留下来,马白良就收留下来。
穷人家的孩子,成熟很早。这王木河虽然十岁出头,却极勤劳懂事,放牛割草,耕田犁地,样样活儿都能干。又极聪明伶俐,能说会道,很讨马白良欢心。马白良就将其认作义子,讨了一房媳妇,指了两间房子,成就了一家人。
时间来到1950年,马家坡和全国一样得到解放。土改的浪潮也刮到了马家坡。
匿名
吾爱巴中@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