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肖友予

肖友予名剑铭,别号夷庐、白鹤道人、中南山人。巴中县三河毛家坝人,生于1913年1月4日。家境清贫,祖上以织土布为生。七岁时父母双亡,生活孤苦无着,得其舅父周锡如介绍到阅中石印厂当学徒,并助其启蒙读书,勤工俭学。学习期间,肖思维敏捷,异常勤奋,尤其对治印艺术锲而不舍,工余则手不释卷,成绩斐然。

在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社会不安,民生凋敝,工商行铺随时倒闭,职工经常失业,肖不得已,踏上漂泊流浪的道路。先后在四川的成都、重庆、合川、宜宾,云南的昆明、河口、昭通等地,纯以石印和刻字谋生。此间,他除了刻苦钻研技艺,潜心攻读外,同时遍访名师艺友,共同切磋,以求进取。

1926年,肖在云南河口,向吴西载学艺。吴专长象牙微雕,技艺精湛,学识渊博,能书善画,且各重于时;但年高体弱,又染上了烟癖,操作已感困难。吴见肖勤俭恭谨,深喜后继有人,乃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相互问建立了深厚的师徒感情,生活上相依为命。其间,他们常往返于云南的昆明、河口、昭通等地,多靠肖刻制印章、砚石、扇骨、笔筒、戒指出售维持生活,直至吴病逝。约在1934年肖即只身转到成都。

1939年,齐自石老人应邀来川,肖友予经余中英介绍,向白石老人拜门,专攻篆刻。此时,白石老人年已七十有三,集诗、书、画、印之大成,驰名中外,本不再收门徒。肖执礼甚恭敬,老人因感其态度诚恳和审其基础扎实,以及生活清苦,慨然破例允诺。从此,肖在白石老人的耐心教诲下,无论篆法、章法、JJ法等,均逐一心领神会,既融化于胸,又验证于手。尤其得知老人留川时间不长,便夜以继日地将老人随身印谱和有关资料全部用朱笔临摹保存。老人离川,本欲将肖带走,继续加以培养,但因时局变迁,未能成行。老人离蓉时,有留别诗一首:

不生羽翼与身仇,相见时难别更愁。蜀道九千年八十,知君不再劝来游。

肖友予读书勤奋,对艺术精益求精,除精读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外,还通读了《康熙字典》及《说文解字》,同时研究书画,画效清代四王;书法、篆参石鼓;棣法张千、礼器、石门之碑;行草宗羲献;篆刻受白石老人教导极深,一直遵照老人名哲: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他收集了《天发神谶碑》、  《三公山碑》,秦权量诏版、古币、砖瓦、封泥、汉印等,仔细研究,大胆创新,力图形成独特风格。每制一印,必求间架结构,疏密虚实统一协调。运J9上采取“冲J9”之法,时速时缓,顿.挫有度,既显示锐刀之奇巧,又表现钝刀之古朴。一印制成,稳健生动,生气盎然,绝不板滞。曾按《十钟山房印举》临刻汉印两干余方,生平制印逾万。有印谱由白石老人题跋:“……门人肖友予丙子年始从予游,嗣来京华,见其所刻印古今融化,冶为一炉,删除一切窠臼……”。白石老人评语甚是中肯。肖虽有很高名气,但仍孜孜不倦。时时求教。如临死前几年在宜宾时还向张本勋学习书法、诗词,其求学初志坚定不移。  

肖友予是非清楚,爱憎分明。抗日战争时期,于1939年从成都迁居宜宾,住西门外农庄,一度闭门谢客,停止一切应酬,以示对日本侵略者和消极抗日派的反抗,并专心研究中国文化遗产,用剪贴、摹拟、照像等办法,从金、石、陶、简、古币、封泥中收集古文学,按《说文解字》编排体例,分类整理,于1942年成书一巨册—一《古文字汇集》。蒋政权消极抗日,肖万分愤慨,曾以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词和文天祥的《正气歌》刻成巨印条屏,经著名教授和书法家何鲁题“跋”,在西南几省广为赠发,以激励国人抗日热忱,因此而被冯玉祥将军誉为“爱国印人”。又曾有宜宾富商张某,在重庆经营外贸,欲精制象牙图章一对,献媚当道孔祥熙,以重价求肖篆刻,却遭到肖的严词拒绝。这种不为金钱所诱的情操,尤为难能可贵。

肖友予毕生勤奋钻研技艺,成绩显著,但在国民党统治时期频年漂泊,不被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到党和人民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特邀为宜宾市政协委员,出席了四川省第—届文艺代表大会,列席省第—届政协会议,因而精神极其振奋,工作倍加努力。《四川日报》 1953年1月25日评其艺术“最使人惊叹叫绝”。1956年63 22日新华社记者撰文进行了全面报道,戚都《工商导报》第三版)。全国文联和中国美协还请他刻了很多赠送外宾的礼品,受到国际友人的赞誉。

1955年,因肖患急性肝炎,医治无效,于4月27日与世长辞,终年42岁。身后无子女,传其篆艺者有南溪陈寄萍、宜宾周植桑等人。(来自《渔溪志》)

THE END
打赏
海报
艺术家肖友予
肖友予名剑铭,别号夷庐、白鹤道人、中南山人。巴中县三河毛家坝人,生于1913年1月4日。家境清贫,祖上以织土布为生。七岁时父母双亡,生活孤苦无着,得其舅……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