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变简单至繁复

“翻山铰子”上升为一种喜乐舞蹈,就不仅是一个道具了,由于铰子不是二胡、扬琴之类乐器,它只是一个伴奏器,要把单一的铰子变得有观赏性,以满足老百姓喜欢,在其发展过程中,一代代艺人们千方百计在铰子击打上也是煞费苦心,做足文章,将简单变繁复。

“翻山铰子”的表演有相对固定和成熟的模式,表演翻山铰子的艺人称作“刷饺子“,在唢呐和锣鼓的伴奏声中,铰子手(表演者)合着节拍,挥动双铰,不时放长或收短铰上所系的绳子,忽而甩过头顶,忽而绕过腰腿翻旋飞转,在各个不同部位击打,展现出种种优美的舞姿和造型。

“翻山铰子”的主体动作,是舞者挥动两面铰子,翻来覆去地击打而舞。动作与动作之间不停顿、不间断,形成一种循环往复式的动律。而这种特有的动律,又总是沿着“8”字形线运动,起到舞蹈动作或动作组合之间的连接、重复、变换和过渡的作用。无论何种铰子,其打法大都由打、擦、翻、转四种方式构成,约有40多个基本动作,动作名称有:“观音坐莲”、“老生拜月”、“白鬼穿裆”、“白鹤亮翅”、“青蛙晒肚”。由这些基本动作组成的“翻山铰子”舞蹈具有三个主要特点:

往复的动作。“翻山铰子”的主体动作是舞者挥动两面铰子翻来覆去相互击打而舞动。动作不停顿,不间断,形成循环往复的动律,而这种特有的动律又总  『是沿着“8”字形运动,起到舞蹈动作或动作组合之间的连接、重复、变换和过度的作用,这种复式的动律,使舞蹈具有圆润、流畅的美感。

对称的动态。打叉动作多左右、前后、上下等对称位置间变化,这使舞者的体态具有明显的对称性特征。如:腰部的左右侧弯、扭转,上身的前俯后仰,肩部的前后摇摆以及眼部和头部的来回转动。这种对称性的动势,对比更为强烈,气势更为豪放。

均衡的节奏。在表演时,无论动作怎样变化,也无论延续多久,其进行的节奏总为中速、均匀而平稳,常常是一场表演达到20 – 30分钟,而铰子的敲击,始终是合着2/4节拍,一拍一次,从容不迫。显示出张弛和跌宕,不但没有单调平直的感觉,反而显得别有情趣。

为了更进一步展示铰子舞的水准,艺人们又在铰绳长短上想办法,增加绳子的长度,绳子越长难度越大,有的艺人一般可打 1 米多的长绳铰子。同时,把原在院坝、堂屋等平地上表演的饺子统称为“平地铰子”,又新创造出高台铰子和异形铰子,高台铰子是在桌凳上面上下翻转表演,融合了许多民间杂耍因素,所以更受群众欢迎。远远一看,艺人们在高台上左右腾挪,颇有腾云驾雾之势,能充分展现翻山铰子的惊、奇、险、美。异形铰子是双手一副铰子,腰上绑一副铰子,双腿膝间绑一副铰子,手持一副铰子击打腰和腿上的铰子,难度很高,学会的艺人就更少了。

“翻山铰子”虽然舞蹈特点大致相同,但由于艺人自身爱好兴趣的不同,以及流传地域的广阔,形成了四个主要流派:一是郭派,吸取民间巫师祭祀动作和民间杂耍的表演手段,头戴面具,动作滑稽,诙谐风趣;二是谭派,动作刚毅有力,粗犷豪放,套路变化清晰,舒展大方;三是吴派,动作优美、抒情、豪放,长短绳铰子套路变化自然;四是岳派,动作优美,婀娜多姿,动静结合,不拘于传统表演模式。

由简单到繁复,音乐由单一的击铰发展为与唢呐、锣鼓等组成合奏,表演形式由最初的田间地头表演发展到个人参加调演,再到集体舞,直至发展壮大为大型广场舞和舞台舞蹈。

0 thoughts on “翻山铰子:铿锵巴山的民间舞蹈”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