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五郎的先祖及后裔
唐玄宗在位的时间很长。他刚登基的时候离神龙政变仅仅过去了13年。神龙政变时他已经20岁。武则天临终前究竟把皇位传给谁,他是最为关心的。如果不是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让武则天把皇位传给武三思,他不仅没有当皇帝的一丝半毫希望,而且还有被送上断头台的危险。试想,武三思如果当了皇帝,不把李家皇族的子孙后代来个斩尽杀绝,他坐得稳当吗?他能放心大胆地坐在那里吗?封建时代政权的更迭都是如此,掌权者必须果断除掉能够威胁到自己权柄的人,否则权柄易手是不可避免的,除此别无选择,所以唐玄宗登基不久就想起过要感谢张柬之这个对恢复李唐江山立下过旷世奇功的人,于是就想知道张柬之子孙后代的下落。后来终于找到了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还给他们授予了官职。比如张柬之的长子张漪,封著作郎;次子张煦授殿中侍御史,第四子张轸授河南参军,第五子张愿授吴郡太守兼江东采访使,第六子张勰授荆府仓曹参军,孙辈中的张某授户部郎中,张异授大理事评,张点授驾部郎中,张琪授晋州刺史。唯独张毖及这一脉子孙没有封赏,原因就是张毖的长子张峄及次子张实,离开他去给伯父张漪等人报信时,只知道他们一家人是向西去的,当时的决定是到西域去避难,哪知张毖中途改了主意,而是向南进了秦巴山区,而且张毖叫他俩不要再回来找他们,就和伯父、叔父们一起避难算了(他这是有意将一家人分散避难,避免被一网打尽)。但张峄、张实两弟兄报完信还是去西域的异国他乡找他们去了。两人至今下落不明。张毖一家人是改名换姓隐藏起来的,又先后换了几个地方,而且每个地方都很偏僻,他们不了解外界的情况,他的亲朋好友以为他们真的去了异国他乡,也就不曾派人打听他们的消息,就这样耽误了几十年。
唐玄宗对张柬之的后人特别优待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靠着朝中大多数文臣武将都依附于她,于是专擅朝政,并且谋划叛乱要废掉唐玄宗。消息走漏,唐玄宗当机立断,调集三百多名禁卫兵,一举捕杀太平公主的儿子及党羽好几十人,逼迫太平公主自尽。唐玄宗对武则天的女儿恨之入骨,也就特别关照张柬之的后人。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西逃到了马嵬坡,又遭遇兵变,李亨篡位的野心已经暴露(蔡东藩对李亨的评价是:嬖悍妻、任权阉、为子不孝、为夫不义。)。于是唐玄宗刚到汉中,就迫不及待地安排永王李璘(他的第十六子)带领数万兵马去经营江陵,与李亨抗衡。当时汉中属于川蜀之地,称为东川。唐玄宗打发李璘动身之后,又立即下诏,在川蜀成都举办川蜀英雄会,通过比武选拔人才,全力支持李璘发展壮大队伍,以便巩固自己的皇位。在圣旨发往川蜀各州县的同时,唐玄宗也马不停蹄地赶往成都,所以川蜀英雄会举办得很及时。
在川蜀英雄会上,张五郎比武一举夺魁,唐玄宗非常高兴,授予他冠军大将军称号。不过这只是个荣誉称号,而不是官职。之后见他文武双全,又英俊年轻,了解他的身世时,知道他是张柬之的后代,于是更加喜欢,当即就授予他飞骑郎将兼江陵大都督府长史(在汉中时,唐玄宗已授予永王李璘江陵大都督一职),即刻带领人马前去辅佐永王。
张五郎在安史之乱的八年平叛时间里累立战功,但因唐玄宗失去帝位,晚年和李亨都身患重病,朝廷里奸臣当道,不但得不到任何提拔和封赏,反而还有身家性命之忧,最后只得解甲归乡,回到通江县涪阳镇五郎坪老家。
五郎坪山梁上有一座五郎庙,一千三百多年来数次重修,1976年拆毁时庙宇还维护得比较完好,材料全部用于修建新的小学。至于张五郎的后裔都有些什么样的人,今天的乡民谁也说不清楚。据老人们讲,张二郎(张孔卓)一支在陈河乡元坝子定居发展。张五郎(张孔涵)一支在五郎坪、鄢家沟、伏家沟及其它地方生活。但许多老人又说,涪阳、陈河甚至整个通江县的张姓族人都是“湖广填四川”时(清朝初期),由湖北麻城双峰垭迁入四川的祖先的后嗣。还说不仅张姓族人,就是整个通江县的人,都是从湖北迁来的。显然这种说法不符合事实,难道那时候通江境内硬是一个人都没有吗?
不过事情都过去了一千三百多年,没有族谱可供佐证,已经无法也没有必要再去弄清张五郎的后嗣都有些什么人了。在国家有难之时,张柬之、张五郎挺身而出,奋发有为,已经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足够我们去继承和发扬光大。
这里要说明一点的是,笔者曾经探讨过这样一个问题:唐玄宗在成都的时间是好几年,历史资料为什么没有一点记载?历史学家们的结论是,唐玄宗刚到成都不久,李亨就在灵武宣布登基,成了大唐的皇帝。历史上有所谓“成则为王败则寇”的说法,虽然用在他们身上很不合适,但是唐玄宗既然失了势,李亨正在红位子上,谁还敢不顾忌讳,冒着可能被杀头的危险去记录、宣传唐玄宗入川后的所作所为及其言论?人们往李亨脸上贴金还来不及呢!不过“牛嘴巴绑得住,人的嘴巴是绑不住的”。许多事情、事件还是被人们一代一代传讲下来。本文里不少来自轶闻野史的东西虽然需得进一步考证,但主体事件还是有依据的。这里特别欢迎知情者补充更正,提出宝贵意见。
(来自张紫秋《晚成集》一书)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