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晏阳初先生的“新民”说
综观晏阳初先生70年的平民教育及乡村建设实践,贯穿于其中的一根红线便是培育“新民”。平民教育在兹,乡村建设之旨亦无不在兹。“新民”是晏阳初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的出发点,也是其毕生伟大实践的归宿。
“新民”说是晏先生深入考察中国社会实际和分析中国国情的理论结晶。晏阳初先生从小受过良好的科学与民主教育,后米又留学于美国耶鲁大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由美国来到法国办华工教育。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反差,使他清醒地认识到,国内文言多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前途的大问题。他认为,中国当时的问题千头万绪,民族衰老、民族堕落、民族涣散等错综问题交织于一体,但核心的问题,起支配作用的间题,乃是“人”的问题。远的且不说,中日甲午海战,中方兵舰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超出日方,但为何舰艇覆没于蕞尔小国之手?民族之血教人不得不从人的素质上找原因。“与时整个中华,文盲充斥,而其中占4亿人的90%散居于广豪的农村,其中80% 以上是文盲。必须教这3.2亿人“除文盲,作新民”。如是,晏先生“新民”说理论便萌芽了。如晏先生在他创办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以下简称平教会)的一个实验报告中指出的:“中国人80%住在乡间,中国大多不识字的,也都是乡下人,中国以农业立国,农产为全国出品大宗。衣食住各种原料多半也是农产。因为中国农民缺乏教育,所以农业也有衰败的气象,而农民自身,更是穷苦不堪”。
因此,振兴农村经济,拯救凋敝的农村,根除乡间肃杀之景象,必须从平民教育抓起,从扫除又一言开始,要叫3.2亿人作“新民”。因而他从欧洲回国后,一踏上中华大地,便将伟大抱负投入到伟大实践之中。1920年晏先生在上海青年协会主持平民教育科的工作,他探入到长沙、烟台、嘉兴、杭州等地搞平民教育试验。1923年平教会成立,他出任总干事。由于他以敏锐的洞察力,认识到:“中国是以农立国,中国大多数人的人民是农民,农村是中国85%以上人民的着落地,要想普及中国平民教育,应当到农村去”。于是,他与同仁便决定到河北定县去安营扎寨,从事化文盲为“新民”的伟大工作。
1928年10月,晏阳初先生与平教会选定河北定县翟城村作为开辟农村平教道路的实验区,希冀以此为突破口,取得培养“新民”的经验,推广开去。在黑云压城、阴云密布、世道维艰的关头,晏阳初养成“作新民”的平民教育实验工作居然能成绩斐然,这当然与他的认识与努力是分不开的。到1928年,晏先生在定县城东第三区62个村办理平民教育。他率领平教会作了人口、文盲、平民学校等调查,并且为培养办理平民教育的人才,开办了初级、高级平民学校、平民职业学校以及平民教育讲习所。他们还特地为平民编写识字教材—《平民千字课》等。推究这一系列实践之旨,全在丁化文盲为“新民”。
晏阳初先生所倡导的乡村建设运功,其实施时正值“九一八”事变后,国内外矛盾日趋尖锐,帝国主义和地主买办阶级压迫加剧之秋。天灾与人祸,使中国农村经济破产和崩溃过程加快了步履。中国广大乡村困顿异常,生民涂炭,无不在水深火热之中挣扎,民变四起,农村形势十分紧张,解决农民问题,已迫在眉睫在这种生死攸关之际,非但作为炎黄子孙志士同仁,无不以其拯救生民于水火的高尚人道主义精神奔走呼号,振臂疾呼,就是海外宗教团体也极为关注中国乡村,并嚷着要“救济”中国乡村。他们试图通过乡村建设,去医治凋敝、濒临于崩溃边缘的农村。于是乡村建设、平民教育等运动此伏彼起,各种实验竞相登台,其中影响较大的学派之一,便是晏阳初先生代表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派。当时各种学说林立、主张繁纷,但晏阳初提出“新民说”,却比许多学派高出一筹。尽管这一学说,门其他学
派的学说和理论一样,为国民党政府所利用但不能国此而以瑕掩玉,更不能因此而把许多甚有价值的瑰宝一古脑儿地抛掉,正因如此,薛暮桥同志说:“我们并不是说定县的实验工作丝毫没有成就,在若干技术方面,他们的功绩是不可否认的。”
(作者:熊贤君,来自《平民教育家晏阳初》一书)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