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仓古道承载的平昌史事

三、商贸道

北起陕南南郑县,经喜神坝、渡巴峪关之后,沿南江河谷到达巴中和巴江道,是汉中入三巴之捷径。凡向南的线路,都必经平昌江口,它是几条古道南来北往的商品集散中心和文化吐纳中心。数千年来,北面运来棉花、棉布、铁器、纸类;南江、通江筏来的原木、造好的木船以及南部的盐巴、渠县的红桔、蔗糖、平昌的草鞋、猪鬃、生漆、桐油、米粮等物资直下渝、汉、沪市场,而将这些发达地方的纱布、小五金、火柴、煤油以及“行帮”、“会馆”建筑和经营理念带回川东北乃至北方也是这条古道的功劳。“戊戌变法前,白衣吴德潚遣精通西文的嫡子铁樵、以棨,将白衣的猪鬃、桐油、棉花、木材运至上海,对外贸易,其利润用于支持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汪(康年)办《强学报》和在湖南开矿山,因其政治上的前卫和经济上的精明,被谭嗣同、梁启超誉为“三吴(父德潚,子铁樵、以棨)者,蜀之三龙也。吾国有此等人才,岂是亡国气象。”(《谭嗣同传》、黄遵宪的《人境庐诗抄》梁启超《饮冰室诗话》),《清史稿》还记录了吴德潚一门30余口遇难之事和朝廷追认他的封号。现有实物或遗址可证的是通过下渝、汉、沪的水路,江口人从中原和出海口岸引进的先进文化和一些生活习俗。比如在江口镇建立“船帮公会”解决通、巴两河在江口王家沱停泊和下发渝、汉、沪的船舶、木料、木(竹)筏纷争;建立了“江口商会”和湖北、江西会馆,对经纪米仓古道水路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还有今江口镇、白衣镇内的“印子”式建筑,民房上的“风火墙”结构,端午节“赛龙舟”、七月七过“七巧节”、追奠逝者“放河灯”等,都是从中原引进在本地发展、影响几十代人的社会风尚。最值一提的是《达县地区金融志》提到的1947年(民国36年)3月,江口场人冯均琏、余伯彭、彭勣铣、吴国柱、邓智仙、余季高等人,利用江口地处米仓古道、汉中大道在此交汇,力行、船运兴旺;平昌、巴中、达县出产棉花、桐油、菜油、中药材、木料、造船业较为发达的机会,合资在巴中县城组建“昌平银号”,半年后,迁至江口镇(今平昌县城)。扩股募资5000万元,设立“民本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从事金融业的存、放和异地汇兑提现,以及大宗农业产品、生活日用品的购销业务,大大方便了内外商贸和货币运转。一时之间,四周客商,都主动与民本公司投股或挂勾,业务快速膨胀,只得在在上海、武汉、重庆、宜宾、设立分公司,在陕西南郑、本省南充、泸州、万县、阆中、巴中、通江、南江、开江、万源、达县等地设立办事处,生意红火得炙手可热。至1948两年的运行,共盈利20万圆(法币)以上,每股分红500至1000元,一时名噪全国;不想1949年国民政府增发金元券达660万亿圆以上,使同期的市场物价上涨到近3500万倍,法币在国内市场全面崩溃。民本公司各股东所投的本金因剧烈贬值,四个月后血本无归,只得倒闭。

四、官驿道

与三条古道同一始端,从潮水坝分路,经通江的平溪、涪阳、诺江、广纳、澌滩到今平昌的荔枝在江口镇与古道汇合。此线路主要是平昌东南面的南部、营山、渠县、达县一部份背夫(背二哥)背山货去汉中大都从此路行走;一些南来北往的官吏,或走马上任,或衣锦还乡,也从此道的官驿进出;还有出西安过江口从旱路入绥定,向西去涪州(今涪陵)的官差也必从此捷径通过。因涪州每年荔枝成熟后,当地都需派官员、快马,日夜兼程沿此道送荔枝往长安。明王象晋的《群芳谱》和杨日升的《杨日升家谱》者载:“废小宁州西有荔枝溪,出荔枝,于立秋前后熟”,尽管有很多学者说荔枝道是从镇巴经子午道去太平(宣汉),抵达州,去涪州,但若当时官员未去涪州而直接在“荔枝”采荔枝送长安也是极有可能,顺理成章的事,因平昌的荔枝名称在宋朝都还有,《保宁府志》和《巴州志》都有记载。

(作者:何茂森 来源:《巴中文艺》http://www.bzwy.org/content-11-17-0.html)

THE END
打赏
海报
米仓古道承载的平昌史事
米仓古道 内容 隐藏 1 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