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把剪儿送姐姐——散说川东北传统方言童谣
“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提笆篓……”;“割草的,过来割,我给你谈个老人婆,又不歪,又不恶,两个儿子在工作……”;“格蚤公 、格蚤母,对河请你过十五,酒也有、肉也有、胀得地上滚起走”。
每一个在乡村长大的人,都能熟练地背诵这些一首又一首歌谣,我们叫它童谣,又可称为儿歌,这些童谣,来自民间,口口相传。听到这些童谣,仿佛又回到儿童时代,它带给我们亲切温暖的久远记忆。
何为童谣?词条上这样解释,有韵的诗歌形式,在儿童中间流行的歌谣,形式比较简短。
古人说:“童,童子。徒歌曰语。”(《国语·晋语》韦昭注)。“童子歌曰童谣,以其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杨慎《丹铅总录》卷二五)。大体说来,“童谣”是指传唱于儿童之口的、没有乐谱、音节和谐简短的歌谣。它的叫法很多,如清人杜文澜在《古谣谚·凡例》中,把“儿谣、女谣、小儿谣、婴儿谣”等都归入“童谣”一类。此外,其他古籍中还有称“孺子歌”、“童儿歌”、“儿童谣”、“孺歌”、“小儿语”、“女童谣”等的。名称虽不同,内容都是一样的。
专业人士对童谣进行分类时有按照国家划分为中国童谣和外国童谣;按照年代划分传统童谣和新童谣;按照地域划分方言童谣和普通话童谣;按照童谣的艺术形式划分为数数歌、问答歌、连锁调、拗口令、颠倒歌、字头歌和谜语歌等。我在这里闲说川东北童谣,其对象为传统的方言童谣。
传统童谣属于民间文学之一,包含于民谣中。这些年,我通过查阅志书,从报刊文章上和让老师从学生家长处等方式收集,目前大约集有近两百首川东北童谣。当我面对这些童谣,如何进行归类整理时,还颇费思量,针对一个特定区域的童谣,反得考量,惟有根据内容或者表现形式来区分,更容易细化,包容性更强,最终选定从内容来分,再来兼谈其艺术形式。初步分成以下五类:
1、摇篮曲类
摇篮曲不仅是催眠曲,它主要由母亲或其他亲人吟唱给婴幼儿听的,用于催眠、教话、认物、玩耍等的简短童谣。如催眠的:“闷洋洋,早早来,给我狗儿带个瞌睡来;闷洋洋,早早来,给我幺儿盖个花铺盖;闷洋洋,早早来,给我幺儿投个好梦来”。如玩耍的“斗虫虫,咬手手,欢迎娃儿喝酒酒,酒酒醉,窜(音)瞌睡,酒酒醒,铺里滚”。
2.描摹类
即是对某一现象、形状、事件进行描述、陈说,如长相:“方脑壳,瓜戳戳,干筋筋,瘦壳壳,一顿要吃八钵钵”说事物:“白鹤白鹤乌脚脚,背上背的油馍馍,喊他给我吃,敲烟锅锅。”“花喜鹊,依巴(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说情状:“羞羞羞,猫儿爬兜兜,兜兜滚下来,砸了你两你个头。”“洞里有根蛇,把我耳朵咬出血,爹也诀 妈也诀,诀得心里过不得,船上老板卖稀饭,一脚拽个稀巴烂。”说事件:“狗咬哪一个,狗咬王大哥,咋不进屋来,衣裳穿得破,娃娃老老多,咋不料(扔)一个,丢到冬天挤热火。”要是哪个娃儿走路不小心摔了跤,额头上起了包,大人就会在边揉边安慰着说:“包包散,包包散,婆婆煮个寡鸡蛋,吃哒好好散。”娃儿也就不哭了。
3.恶搞类
恶搞的童谣在川东北人生活中范围很广,有说讨口子(又名乞丐)的:如“讨口子,背坛子,背到一个大院子;赏你一个烂梨子,吃了拉肚子;你在做啥子?我在洗裤子。”有说老太婆的“老婆婆,尖尖脚,汽车来哒跑不脱,咕咚咕咚滚下河,河里有个鬼老壳。”有说憨痴的:“映山红,朵朵红,接个婆娘耳朵聋。叫她拿个烟锅子,她去拿个吹火筒。”有说小姐的:“我给小姐打扇,小姐说我能干,我给小姐煮碗拉面,辣得小姐跑猪圈”有说人身体残缺的:“缺巴齿,啃西瓜,啃不动,喊妈妈,妈妈给你两耳巴,一脚踢到门旮旯”等。
4.俏皮类
俏皮体现一种趣味,针对小气者的童谣如:“丫诗包 ,卖切刀,卖到张公庙,捡个烂毡帽,丢一年,戴一年,老鼠子啃个光檐檐。”看见谁的帽子没戴端正,就会说:“帽儿偏戴,不吃酸菜。帽儿浑戴,不吃咸菜。”看见谁抽烟会说:“烟儿烟,莫烟我。我给你买个火烧馍。你吃壳壳,我吃瓤瓤。”针对某一情状的如:“脚僵、手僵,起来去赶通江,称了几斤生姜,方便袋儿提上,转来耍个婆娘,自行车儿带上,爬在背上背上”。“说些大话喝些泡,过年杀过癞疙包(癞蛤蟆),有的说要煮,有的说要烧,有的把客请,有的把友邀,有的要办八桌,有的说挑不交,吵得不得了,闹得一团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