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巴州区大和乡界牌村历史沿革

界牌村位于巴州区大和乡,与通江火炬镇接壤。” 据说,5000 年前,巴人曾在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大量文1化遗迹;自秦汉以来,这里是秦巴要冲、秦蜀商道和米仓古道的主干道和古驿道。

一、散落的巴文化印迹

界牌村自古以来就是巴州区的东大门,,始称杀牛坪,后称“莎回坪”。5000 年前巴人曾在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大量文化遗迹。古硐寨、獠(老)石嵌、罗家硐、杨柏硐、杨家硐……属早期古人岩居住处。杨柏硐石嵌长20 余米,高可丈余,深浅不一,核心居住区深度(石穴)近5 米。岩石峭壁上有人工开凿痕迹,柱、檩、排水槽一应俱全,有崖墓群(獠人崖墓)百余处。

史载:“獠人在山谷者穴居野处,死为石椁。”山崖间石洞遗迹可,见。在界牌村委会大门上方石壁处,就能清晰看到先人们曾经栖息过的硐。、山崖峭壁,古寨洞穴,无不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智慧。

界牌村的佛像

二、杀牛坪人是巴人后裔

7000多年前,杀牛坪即有人类活动。据《沙泥坪遗址》载:“沙泥坪遗址位于巴州区大和乡界牌村二四组,沙泥坪山顶周围,分布面积80000’平方米,属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

上古时,住在杀牛坪的人,是什么部族人氏?“三巴”(巴郡、巴东、巴西)史载,最早的为濮、直、共、襄、奴等部族,后被巴族融化为巴人。到了公元 900 年后,獠人人川,杀牛坪有10 户獠人:(今有10个蛮洞子),亦被巴人融化。由此可见,杀牛坪人应是巴人的后裔。

蛮洞子
蛮洞子

三、历史延续

界牌村早期先民留下了多处文化遗迹(如賨人岩墓24处。獠人在山谷者穴居野处,死为石椁,无棺木,观山岩间石洞遗迹可见。宋元后消失或同化。),石棺葬群多处。战乱与频繁的人口迁移,賨人消失及诸多历史疑云,村内没有留下更多可供查考文献与遗产(或更多考古资料佐证)。直至后蜀(晋)以降,程氏家族迁居此地,后逐渐演变成为土著,界牌村历史也逐渐明朗。“元末明初之际,邑地荒废,间有自楚迁入者插占为业,旋经献贼扰蜀搜屠无遗。其窜匿保全者遂为土著。清初招来垦者日众,大约楚赣来者十之六七,闽粤来者十之二三,明中叶入巴者黑册,清代陆续入巴者红册,户口滋生日益繁衍”。清代多次战乱与移民,如康熙、雍正间,秦楚江右闽粤之民著籍,插占各因其故,俗以为俗。水土所锺,其人大率质朴而少文,刚毅而尚气,勤苦力作,尚无纷华靡丽之习。男耕女织,耕田锄地,采薪拾橡,更以为常。考诸宗谱和明清碑碣,界牌村现有姓氏中程、何、杨、王四姓历史尚早,程氏先祖后蜀弃官隐居,迄今1900年历史。其余45个姓氏均属明清以后移民。界牌村移民尤以战乱(明清)、商旅(古已有之)、佃户(民国)、灾荒(清代民国)移民为甚。截止民国初年,全村有二百余人口,姓氏25个,截止2015年全村出现姓氏49个,人口1056人,是历史时期(1911年)人口的五倍多。历史时期 “乡无巨富之户,而稍有田地者,亦能自食其力”信然。

(来自《巴中新报》,有删改,作者:黄家锐)

THE END
打赏
海报
巴中市巴州区大和乡界牌村历史沿革
界牌村位于巴州区大和乡,与通江火炬镇接壤。” 据说,5000 年前,巴人曾在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大量文1化遗迹;自秦汉以来,这里是秦巴要冲、秦蜀商道和米仓……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