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认识西路军——纪念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成立81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二、特殊的贡献
明白了那个特殊的历史时刻的本质特征,我们就不难理解西路军的作用和贡献。为了叙述和理解的方便,我们可以根据当年的历史进程和时间顺序,用具体事实来说明。
第一,1935年底,到达陕北的中共中央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开始调整战略方针,实行上述两大战略决策,并于1936年春提出红四方面军由川康边北上意见。6月底7月初,红四方面军在迎接到了红二、六军团后出动北上,8月上旬进入甘南。红四方面军的北上,标志着中国红军最大的战略力量正式投入重要战略发展方向。
第二,从8月上旬开始,红四方面军在甘南奋力作战,建立根据地,扩大红军。此时,党中央制定了与张学良、杨虎城合力取宁夏、夺甘西,打通苏联,接受苏联援助,建立“三位一体”的西北国防政府的战略计划,指令四方面军在甘南建立临时根据地,待机行动。
第三,8月下旬,中共中央“三位一体”的西北国防政府计划因存在致命缺陷而流产,蒋介石迅速处结了“两广事变”回兵西北,而党中央又将夺取宁夏行动确定在“冰期”(指12月份),蒋介石大规模“围剿”行动在即,中共中央于9月中旬命令红四方面军进入西兰大道,阻击敌军进攻,以利一方面军“冰期”出动,夺取宁夏。
第四,10月上旬,党中央获悉蒋介石企图彻底消灭红军的“通渭会战计划”,遂于10月11日发布《十月份作战纲领》,决定提前发起宁夏战役。嗣后,中央军委命令红四方面军两个军渡过黄河,控制河西枢纽地域,迎接和掩护红一方面军过河。遵照中央和军委命令,四方面军部队一面坚决阻击河东敌军猛攻,一面勇敢突破黄河天堑,坚决与河西马家军作战,初步打开了河西战局,因没有后续投入,在敌集结重兵反扑下,过河部队处境愈益困难。
第五,由于河东方面与敌军“围剿”部队作战接连失利,原定河东一方面军部队从宁夏(今银川)方向渡河西进夺取宁夏接受援助物资已无可能。10月30日,党中央报告共产国际,中止夺取宁夏计划。已过河的四方面军总部和第五、第九、第三十军在河西成孤军奋战状态。
第六,河东作战连连失利,敌大军分途推进。11月8日党中央制定《作战新计划》,准备放弃陕甘宁苏区,率领河东部队作远距离战略转移,规定河东红军部队分别为北路军、南路军,已过河部队为西路军,并规定西路军担负从新疆方向打通苏联、建立根据地和策应河东的任务。其中赋予河西部队的策应任务,是直接为河东战略转移行动创造有利条件最为关键的一环。
第七,河东红军主力面临敌军重兵压迫,实行战略转移计划遭遇巨大困难。党中央选定的从南面和东面突围转移方向,正处蒋介石“围剿”大军主力行动区域,为了调动敌军,创造河东部队东出、南下机会,党中央规定:“十一月内全军须以求战与引敌入宁夏为目的”,要求各部队协力调动敌军进入河东红军以西的宁夏黄河边,于是,西路军作用于诱敌上钩的任务。因此,西路军成军后,军委命令西进永凉地区,又命令就地停留,建立根据地。西路军在永凉地区这一根本不能停留,无法建立根据地的地方停留,立刻遭到以骑兵为主的优势之敌的围攻,西路军旷日持久与敌血战,伤亡6000余人,有力地策应了河东。11月下旬,蒋介石嫡系主力胡宗南、关麟征、毛炳文等部被吸拉进入宁夏及黄河东岸地区,极大地减轻了党中央和河东红军的压力。
第八,11月下旬以后,西路军在优势之敌紧迫下仍苦战不息。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对蒋介石发动“兵谏”,全国震动。南京国民政府中的主张武力讨伐势力则集结强大兵力杀奔西安,更大规模的全面内战危机一触即发。在此关系党和红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在共产国际指导下,中共中央大力推动实行和平解决方针。如此,西路军又担负起了配合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任务,受党中央和军委调遣,根据西安方面局势发展变化,不断转换实行就地停留作战和东进配合作战行动。
第九,12月25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离开西安,西路军奉军委命令西进,于1937年1月初,先后进入临高地区。此时,由于张学良被扣,以及国共和平谈判出现反复和曲折,为了配合国共和谈,争取较好的谈判结果,党中央和军委命令西路军在临高地区就地停留,建立根据地。
第十,西路军在临高地区孤军奋战,艰难图存,中央一再赋予力所难及任务。当时河东国共双方剑拔弩张的军事斗争局势已经缓解,和平谈判逐步走向达成协议趋势,可是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双方互不相让,折冲樽俎。为了维护和争取党和红军的利益,创造较为有利的外在谈判背景条件,以取得较为理想的谈判结果,在西路军处境险恶,迫切需要外援,却不实行外援的情况下,中央和军委不断要求和命令西路军东进、西进、就地停留。在临高地区,西路军被迫先后经历了高台临泽、倪家营子、三道柳沟和祁连山中等四个阶段总共长达70多天的血战拼杀,最终兵败,几乎全军覆没。而此时,国共双方的和平谈判已基本告成。
以上就是红四方面军长征北上和西路军这一时段浴血奋战的历史概述,其巨大历史作用和贡献,浩然而存,天地可鉴。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