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认识西路军——纪念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成立81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关于红军西路军,我已经写了《血色黎明》和《论西路军》两本书,还有一些零散的文字,说到底也都是怎样认识西路军问题。今天在这里,我只能删繁就简,长话短说,下面就用四个关键词“特殊的时刻、特殊的贡献、特殊的人生、特殊的品质”来概括表达。

一、特殊的时刻

西路军究竟面临怎样的历史时刻呢?这是一个本来十分清楚,却又不得不费些口舌的问题。由于红军会宁大会师发生在甘肃,咱们甘肃一般人很容易想到,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了,从此雨过天晴,阳光灿烂,新的局面开始,紧接着抗日高潮兴起。其实,事实不是这样的,这不是历史,这是对历史的误读和误解,它是长期以来那些不合格的宣传误导的结果。

那么,这一历史时刻有什么特点呢?这一时刻,从历史纵深和战略层面上说,它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最为严峻、最为困难、最为危急的时刻,而远远不能说胜利和天下大吉。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知道,当时是公元1936年,这一年,中国土地革命战争已经进入到了第10个年头。10年来国共双方在大规模的流血战场上持续作战,打得不可开交,而当前,已经到了国民党蒋介石认定要最后见分晓的时刻。

10年中,国民党蒋介石南京政府方面一直把军事斗争作为根本主题,它的军事斗争在两条战线上展开,一条是国民党内部的统一战争,另一条是对中共和红军的“剿赤”战争。进入1936年后,这两种战争对国民党蒋介石来说,都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巨大进展和成功。内部统一战争,已经出现了接近完成的根本趋势,地方系统军阀有的被削平,有的已归顺。前不久爆发的“两广事变”,也很快得到平定,现在只有西北方面的张学良、杨虎城属于尚未最终搞定的目标。

“剿赤”战争呢,则成就更大。原来遍布在中国版图东部、南部和西部的七大块苏区根据地,已基本被攻破、被拔除,各路红军的基干力量虽然仍然有所保存,然而,已经遭到重创和巨大消耗,在国民党各路大军紧逼下只能转向西北一隅。

中共中央和各路红军向西北转移,在蒋介石看来,这是极为难得的战机。于是,他专心致志用兵西北,企图一箭双雕:一是彻底消灭中共和红军武装,二是解决张学良杨虎城问题。为此,蒋介石大举调动兵力:一是以数十万重兵进入西北前线直接对红军实行“围剿”作战,二是在陇海路和山西、河南方面陈兵数十万,作为二线预备兵力,待机出动。

蒋介石认为,目前在西北地区对红军作战,是“最后一战”,是长期“剿赤”作战的“最后五分钟”,他坚信此战必将“一战而功成”,他甚至将他的“如意算盘”公之于众:此次将一举“剿灭”红军主力,所剩残余,在国共“谈判”中,由南京政府“收编”,人数不超过5000人,红军师级以上干部,逐出部队,逼其出洋。

此时此刻,作为国民党蒋介石的敌对方,中共和红军的情况又如何呢?从1927年起,中共在共产国际指导下,独立领导土地革命,开始创建根据地,有了自己的政权和军队,然而,在强大的对手面前,固定不会一帆风顺,因此,诞生、发展和转移,也就成为了中共武装力量生存发展的必然逻辑和客观规律,所以,中共中央和主力红军向西北地区转移和靠拢,也就是十分自然而正常的现象,它正是中共武装斗争发展的这种逻辑和规律的反映。

可是,困难和危机是现实的,迫在眉睫的。中共和红军的困局的根本点在哪里呢?就在红军的力量弱小和目前陕甘宁地区没有独立坚持和大发展的基本物质经济条件和人口社会条件,在敌人的大规模“围剿”面前,中共中央和红军主力有被一网打尽而全军覆没的严重危险。

那么,当时中共中央和红军方面的战略谋划是什么呢?如何应对以摆脱危机呢?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中共中央实行两个战略决策,一是大力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二是实行打通苏联,接受援助,创建和发展抗日后方基地的战略计划。

这两大战略决策,正是中共和红军以图渡过严重危机,摆脱困境,争取立于不败之地和继续发展壮大的有力武器。能不能实现这两大战略决策,在当前直接关系中共中央和红军的生存安全,在长远,则直接关系民族革命战争的兴起和成败,直接关系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和古老中国的前途命运。

总之,这一历史时刻的特点是:一边要根本击败中共、彻底消灭红军,一边力图免遭消灭,咬紧牙关,以摆脱困境,力争光明前景。两种势力当面激烈碰撞,中共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临界点”,这就是这一特殊历史时刻的本质特征。

西路军就产生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刻。

THE END
打赏
海报
怎样认识西路军——纪念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成立81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关于红军西路军,我已经写了《血色黎明》和《论西路军》两本书,还有一些零散的文字,说到底也都是怎样认识西路军问题。今天在这里,我只能删繁就简,长话短……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