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通江涪阳坝的抗捐斗争

群众被激怒了,乱哄哄,闹嚷嚷,会场成了一锅滚沸的粥,不欢而散。

田赋历来就是一年一征。田颂尧统治通、南、巴,连年增加,成了一年四征。只减一次那就是说一年,还要征三次;杯水难救车薪之火,群众的气愤是有道理的。第二天,又在大沙坝开会,朱鉴屏装一副悲天悯人的面目,态度温和,措辞委婉。群众提出捐税全免,朱鉴屏像商场上的生意人,讨价还价,同意再减一次,会场上一片骂声,会议又被冲散。

聚集在涪阳一万多人,纪律严,尽管天气那样寒冷,尽都在街沿或露天坝睡觉,没一个进街民的屋。去时只带了三天的口粮,三天后口粮吃完,就由客长与涪阳团总夏祝三联系,分摊大米,以五十多口大锅煮稀饭。人多,饭不够,力气大的可以吃到,年小、体弱的吃不到。群众更加气愤,涌到朱鉴屏的住处,骂不绝口:甚至也有投石子的。群众四处高呼, ?“这里不行,干脆进城。”朱鉴屏到涪阳的目的,就是不让群众进城,己进城的一千多人,闹得县衙门关了门,如果这一万多人到了县城,就更难收拾。第三天开会,为了不让群众到县城,朱鉴屏说: ?“将大家的要求,呈报马县长,经磋商决定,一年不还粮,三年不缴款。”聚集在涪阳的一万多群众才陆续回家。

这次抗捐斗争在通江历史上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为红四方面军入川建立川陕根据地,鸣锣开遭,大造了舆论。 ?“披蓑衣的才走,戴斗笠的就来了。”参加抗捐斗争的农民每人披一床蓑衣,因此,称“抗捐农民”叫“披蓑衣的”,红军每个战士戴一个斗笠,所以把红军称为“戴斗笠的”。(李瑞明)

THE END
打赏
海报
民国通江涪阳坝的抗捐斗争
南江抗捐斗争波及通江平溪。1932 年 9月下旬。平溪板桥柏树脚里(现板桥乡七村五组)杨明登组织农民一百多人,持火枪、矛子、斧头、扁担,到青峪鹿子坝刘定川……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