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被遗忘的川陕省苏维埃工农银行
通江县永安镇文化站站长王光庭在分析工农银行的业务特点时表示,作为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大区域”的川陕苏区在建立之时,就有被作为长期、稳定的革命根据地打算,而根据地的长足发展必须依托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才有工农银行对农户、基础设施以及工厂的贷款支持。
史料记载,在川陕苏区,工农银行发行了纸币、布币、铜币、锡币、银币等 5类15种货币。为支持农民生产,工农银行发放过耕牛、牲畜、种子、小型水利等农贷。例如,为了疏通巴河三百里河床,工农银行支付了一笔足够60万民工需要的水利基本建设款。此外,为了帮助农民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工农银行除发放农贷外,还发动群众,成立互助性的低利贷组织。1933 年川陕苏区通过的《苏维埃区域土地农民问题解决议案》中,就明确提出“苏维埃政府应该提倡和组织信用合作社”。
无论是农业贷款还是信用合作社,虽然存在的时间很短、形式也仅处于雏形阶段,但却都是革命先辈筚路蓝缕,在革命斗争中的伟大创举。
程自珍老人很喜欢坐在屋前消磨时光,她的家是一座刚刚建起不久的两层楼房,偶尔见到几个游客,她便会很热情地邀请他们到自己家里来坐坐。与程自珍老人的楼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红四方面军银币铜币厂(旧址)”的牌子被挂在“城坡里”大院门口处的一棵大树上,码放院墙的大部分石块早已不知去向,因此石条搭成的大门也形同虚设;由于年久失修,四合院北面的一间房屋,仅剩下几根木梁、木柱支撑;一块牌匾挂在堂屋门梁上,牌匾上“通江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字样早已模糊不清。
虽然对旧址环境熟悉,每次过来王光庭还是会拿着相机四处拍照。“我用了十年的时间试图完整地拼凑出那段历史,但是随着当事者的陆续离世,部分旧址的毁坏,这段历史也渐渐模糊不清。”如今他能做的仅是通过拍照的方式,尽可能将旧址“保存下来”。
“1934 年,工农银行从通江县随川陕省苏维埃政府迁往巴中县,红军走时,将不便搬走的用来制造货币的机器埋在了山上,听老人说就在太阳落山的地方。”如今这里的村民依然没有放弃对那批机器的寻找,他们寻找的不光是机器,还有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工农银行 留下的那段历史。
(杨洋、别凌、周杨、夏翰)
共有 1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