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通江县城风貌格局揭秘
摩崖造像有
千佛岩摩崖造像
在城西2.5公里处,唐龙朔三年(633),壁州参军蔡洪雅在山崖始造开龛,御史王珣;继续在其上摩崖造像,武则天饬令终南山月初禅师造阿弥陀佛,弥勒佛龛,千佛岩造像终于开元七年(719),共有造像54龛,3000余身,6幅题记,碑2通,正面28龛为盛唐刻造,左侧26龛为初唐刻造,有高3米的7级扶屠1座;
赵巧岩露天造像
在城西北、壁高12.3米,宽40米,共14龛,300余尊造像;蓑垭梁露天造像,在城东,系元代至正间造像,分布在长25米,高10米的石崖上,共22龛,造像226尊。
街道及桥有:隍庙街(也称正街)、鼓楼街(又称大什字街)、书院街、衙门口街、西街、南街、东街、北街、小街、文庙街、实业所街、河街等,至民国,增至12条街道。城内外有五马桥,在西门外,相传建于东汉末年,为賨人李虎修建,明成化间向狲重建;宣化桥,在县署前,清康熙时更名为平政桥;桂林桥,在学署街,已毁;闵公桥,在隍庙街、已毁;东门溪阁桥,建于明代,系节妇赵何氏所建,县令纪立前题诗赞其善举:“阁以人而远,人以阁而久,杰阁与烈风,千载共不朽”;贞烈桥(烈女何氏建)。
古井及泉有
虎井
在今通江中学内、为深2米余吊井,常年不涸,道光《通江县志》载:“明称县亭虎井,在城内学宫前”;
董家井
为深2米余吊井、常年不涸;城北井,旧名龙池,井深2米余、嘉庆《四川通志》:“怪石崢嵘,水自石穴中出,浸溢成池,不涸,石上镌刻‘龙池’两字,又有‘广济灵湫’四字”,旧时,为城北居民主要用水之井。
嘉佑寒泉
在嘉佑寺侧,寺水相映成趣,为县八景之一;
其他古迹有
玉鞭池,《蜀中名胜记》载:“壁山之上有玉鞭池,志云昔有人拾玉鞭一茎”,唐宝历进士,秘书省校书郎朱庆余《送壁州刘使君》诗云:“江分人陕路,山见采鞭人”;李雄读书台,在城西子孙潭北边,道光《通江县志》载:“读书台在通江县前江中,成王李雄读书于此”,江中一巨石,盘峙如园,上有石刻,今已磨灭。(作者:王晓波,来自《巴中文史》2018年第一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