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三春魂断大巴山
三、边关训子
话又说回来,这三关守将叫郑英,是郑子明也就是奶奶陶三春的独生子。当年赵匡胤斩袍,陶三春离开京城时,郑英还在襁褓之中。三春辛辛苦苦将郑英养大,并教了一身好本事,又娶了妻。妻子是后周大将高行周的孙女,名叫高飞英,能文能武。结婚五年,添了男孙方方,女孙圆圆。一家人沉浸在天伦乐事之中。郑英不愿把自己埋没在大巴山里,总想大显身手,在外立功,扬名显亲。郑英逃到京城,恰逢京城开武科取士,郑英考取第一名,任为三关守将。可郑英不敢说出父亲是鲁王郑恩,母亲是赫赫有名的陶三春。因为郑英出生后,三春就不告诉他家的真实历史,只告诫郑英:“一个人要有本事,但不可去当官,当官没好下场。”可郑英有了本事后,就忘记了母亲的教导,抛妻别子,离开母亲逃走了,一直到郑英赴三关上任时,才给母亲捎信回来。陶三春是极有远见的人,见儿子当了边关守将,便派媳妇高飞英到边关去监护儿子。“赳赳武夫,作尔干城”,守边疆就必须守好,不得影响国威。她一听说,再不营救,郑英就要投降了,心急火燎,立刻组织“巴字军”,连夜飞奔边关。
三关之外是游牧民族,时时窥测宋朝动向,伺机进攻宋朝,后探听到“杯酒释兵权”,陶三春被迫隐居,他们就纠集了若干部族,准备一举攻破三关,占领大宋京都,夺取帝位。郑英虽然自恃武勇,但强兵压境,只好派人去京城求救搬兵。朝廷昏庸,权臣当道,权臣又受了外夷的贿赂,故对边关告急根本不理。蛮夷将领趾高气扬,在阵前扬言:“郑英小子,快投降吧,你宋朝江山快要易主,不会管你了,赶快投降,七日为期,若不投降,我们将你三关兵将和全城百姓统统杀光!”郑英见朝廷的救兵无望,只好派妻子回报母亲,再得不到救援,为了全城百姓,就只有投降。
七日期满,外番部队,把三关包围得水泄不通,只等鸣炮三声便即攻城。大炮声已响两次,郑英站在城楼焦急万分,见无援兵,盼咐:“升旗投降!”一面白旗在城楼缓缓地升起,番邦部队一阵欢呼:“投降了!投降了!”说时迟,那时快,城楼突然从空中飞来一个毛人,将白旗扯掉,换成了斗大一个“巴”字的大旗。毛人从旗杆滑下,向楼下围困的兵做了一个“鬼”脸,一声呼啸,四面毛人飞奔而至。身着“巴”字革服、挥着弯刀的毛人在敌军中左冲右杀,敌兵顿时大乱。敌军正惊疑间,忽见尾队帅旗上大书一个“陶”字,左右一对金童玉女各执兵器在手,簇拥着一位两鬓银发,肩挂一盏硬弓,手握一把青龙宝剑,下跨一匹枣栗宝马,着一身恺甲的老奶奶,在众兵中现了出来。这时番邦首领定神一看,依稀可辨认出那是当年的陶三春,便提着嗓子高呼:“那位老太太,可是多年不见的三春将军吗?”三春见边关终于有人将她认出,便善言相告:“你们既然认识我陶三春,那就赶快退兵吧,神圣的边关是不容许侵犯的。”这位番将早已领略过陶三春的厉害,挥了一下旗帜,领着众兵逃跑了。番军撤退,陶三春引兵进城,郑英亲自打开城门,跪地迎接。边关军事大厅森严肃穆,“巴字军”整齐排列,这些巴山野人经过驯化,虽然纪律格外严明,但因异于常人,故肃穆之中渗透了几分阴森恐怖气氛,令人大气都不敢出。三春奶奶由孙儿、孙女陪站,她自坐于中堂之上,面带冷峻,叫左右:“把郑英绑上来。”郑英膝行到
台前,不断地叫道:“妈,你饶恕儿子吧……饶恕儿子吧!”三春厉声呵斥道:“你竟敢高挂白旗投降,你辱没国家尊严,辱没郑家,推出去斩了!”三春发了号令,将身一侧,大厅全体将士刷的一下,齐跪地哭泣求情,巴山野人也跪地大嚎不止。
三春受到感动,怒气平息,才饶了郑英,大厅顿时有了生机。三春语重心长,当着全体官兵告诫郑英:“现在我不得不说了。这大宋朝的江山是我同你父亲鲁王郑恩,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打下来的。可赵匡胤登龙位,就大杀功臣。当时为娘刚生下你,满月之期,听闻你父被斩,我带兵将昏君团团围困,吓得昏君走投无路,斩皇袍以自责,我怕担待轼君之大罪,只得退兵。为了保住郑家后代,借姻弟高怀德做集州刺史之便,来到大巴山南江,隐姓埋名。好容易将你养大,读书习武,成家育儿。我实指望我们后代做一个勤耕苦读之辈。书可读,武可习,国要爱,民要爱,但官决不可做。官高必险,位高招嫉。可你违背家教,私逃离家,又为昏君卖命。你既已受命,就要爱国守疆,不辱使命。”郑英不住点头应道:“儿记住了!”
事后高飞英继续留在边关,而陶三春悄然无息地班师,返回了大巴山南江。这场大战,因为陶三春的出面就轻而易举地止息了。
四、魂断巴山
中秋佳节对大巴山人特别诱惑,因为一切喜庆宴会如对歌、婚娶、寿辰、庆丰收、友人聚会等,大都决定于每年的八月十五。“巴字军”返回南江,自然择期八月十五为三春补办90大寿。这年“三春寨”的中秋,布置得格外奇特。数张虎皮装点着门墙。仙桃、银杏、狐猴桃、水品,满桌堆砌。瓜果园正中是斗大的“陶”字帅旗,帅旗前巨大寿瓜依然如前陈列。众巴山野人身着“巴”字皮革褂,排列井然。三春执刀在寿瓜前准备开剖,突然方方、圆圆跑进来大喊:“奶奶,有一几匹快马直奔寨里来了!”话音落地,门外大呼:“陶三春接旨!”
三春大惊,满庭哑然,而无动作。园外又呼:“圣诏下,陶三春接旨!”太监捧着旨宣诏:“陶三春护国有功,亲临边关平息边患,新主龙心大悦,加封护国王。其子郑英为护国大将军,郑方方、郑圆圆为护国缥骑都尉,立即进京,领受浩封,钦此!”
圣旨读完,三春仍然不予理睬。僵持片刻之后,三春开口说道:“我遁迹巴山多年,而今年迈力衰,从未远行,什么护国平患,一概不知。”太监早已料到陶三春不会从命,于是取出文札说:“护国王怎敢欺君,这是你子郑英,现在的护国大将军,亲自写的边关捷奏,新皇御览奏文,格外恩宠,特别封赏,借以昭雪鲁王郑恩误斩之错。护国王还有什么不相信,这里有郑英的本章,新主要我随诏带来。”三春接过本章一看,确属郑英所奏,非常气愤地将本章撕碎,扔了一地,倒在椅上,双目闭住,再不言语。
方方突然站出大声扬言:“奶奶护国有功,但与巴山巴人结下深情,而我们人少年轻,应该去闯闯世界,为国立功,也不负奶奶的教诲!”捧旨太监顺水推舟地说:“都尉奉旨随我去见新主,新主再派龙车风辇前来迎接护国王。”三春奋然而起:“不准走,你给我跪下!”方方一反常态:“我有圣旨,我要去见皇帝,走!”捧旨官等一行随方方、圆圆登程而去。
陶三春精神大为沮丧,好容易艰难地站起,手执大菜刀,指着寿瓜说:“我与子明因瓜结缘,连理并肩打下宋朝江山;我自到巴山又和巴族种瓜乐业,结下友谊,共同抵御这次异族入侵。不想今日一张圣旨将我三代血缘瓜分,分道扬镰,从此这瓜与我们的缘分尽了。”边说边将大瓜切成若干块,分给“巴字军”,大家吃得津津有味,载歌载舞,为三春祝寿。这时三春脸上略带一丝笑容说:“子明,你的儿子孙子,我陶三春没有教育好,我击不退官位与利禄对他们的诱惑。这人世间太龌蹉了。”说罢,碰墙而亡。
“巴字军”的人围着三春的遗体,哭成一团,然后将三春抬到“野人谷”,不吃不喝,绝食死去。他们粗犷的身躯,经过千百年的风化,变成了各种雄伟、狰狞的巨石。每当人们登临断渠“野人谷”时,自然联想到当年陶三春魂断大巴山的情景。南江一带民间,多说陶三春曾真的隐居南江。至于她魂断大巴山的故事情节,免不了在民间形成一些神话。
(主要内容由汪隆重搜集整理)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