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的故事——红军师长汪烈山血染石鼓寨
汪烈山(1904-1933),湖北红安县檀树汪洼村(也有文献说是:檀树岗乡汪刘家洼村)人,红四方面军第30军88师师长,父亲名字汪辉源。
1927年参加工农革命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红一军排长、连长。1931年3月任红四军第10师28田营长、团长。参加了鄂豫皖苏区4次反“围剿”。
1932年10月随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人川后,任红四军第10师第30团团长。1933年7月,部队扩编,任红30军第88师师长。率部参加了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反敌“三路围攻”和反“六路围攻”作战。
汪烈山爱兵如子,在大巴山一次作战中,通讯员送一重要情报,他见通讯员光着脚,便脱下鞋给通讯员穿,自己光着脚奔向前沿阵地。又一战斗中,该师263团政委陈锡联负伤,血浸透上衣,昏迷不醒。他脱下军大衣,给陈锡联盖上,自己身上仅剩单薄军装。部队困守空山坝时,后方人员送来粮食,警卫员给汪烈山装了一小袋玉米,他发现后,大发脾气,严令警卫员送回。
1933年11月,在反刘湘的“六路围攻”战斗中,汪烈山率部在红30军88师在宣汉以南的河流北岸设防,抗击数倍于己之敌,在前沿阵地沉着指挥,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清晨,敌21军4师集中5个团,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连续强攻。红88师的阵地上只有263团2、3营,难以招架。敌军先占领河岸滩头的小山阵地,到了中午,已有4个团过河。
红263团退守石鼓寨。部队伤亡较大,子弹快打光了,师长汪烈山和团政委陈锡联就把炊事员、饲养员、卫生员组织起来,搬运石头守寨。寨子居高临下,全体官兵每人手持一支长矛,大部分长矛都带有倒钩,犹如古代的“钩连枪”。敌兵来爬寨,一矛捅上去,顺手一带,将其钩上来,从其身上可得到子弹和马尾手榴弹。碰上身材高大一点的,或者拼命挣扎的敌兵,就需要几个人一起动手,像抓猪一样。他们就是这样在前沿阵地沉着指挥,顽强抗击数倍于已之敌,打退敌人多次进攻。
川军欺负红军没有炮,又缺少子弹,公然在距寨不远的地方列队,前面的部队进攻,后面的部队观阵,呐喊助威。寨上,汪烈山手持长矛,哪里危险,就出现在哪里。部下看到师长如此从容,个个奋勇迎敌。太阳偏西,川军的攻势停止,山坡上摆满烟摊,敌兵吞云吐雾,红军官兵都能闻到烟土味。
汪烈山命令部队分散吃饭。炊事员把饭送来,陈锡联招呼汪烈山一起吃饭,汪烈山说:“你们先吃,我监视敌人。大家都在一起吃饭,敌人要是送来一个‘南瓜’,我们可吃不消。”陈锡联说:“一起吃吧,看样子敌人不会马上进攻。”
汪烈山和陈锡联等人一起吃饭,团参谋长跑来说,敌人正在集结,可能又要进攻了。
陈锡联丢下碗筷,起身跑向前沿阵地。突然,身后一声爆炸,陈锡联回头一看,汪烈山被敌炮弹击中倒在地下,鲜血顺着额角往下流。陈锡联跑回去,抱起汪烈山,大声呼唤:“师长!师长!”汪烈山慢慢睁开眼睛,用微弱的声音说:“不要管我,战斗要紧!”这是师长壮烈牺牲前最后的命令。
陈锡联上将在后来的回忆中说:“这件事使我以后每每想起来就悔恨莫及。如果早知道以后发生的事情,我当时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让汪师长和我们一起吃饭的。它是我在以后的戎马生涯中永远记住的一条血的教训:战场永远是残酷无情的,无论自己如何疲劳,一个军人的高度的警惕性是无论如何不能松懈的!”
汪烈山英勇善战,爱兵如子,深为部下所敬重。夜幕降临时,部队奉命转移,官兵们不愿把师长葬在敌占区,轮流抬着师长的遗体,走过悲怆的100多里路,将师长安葬在大巴山麓的王坪烈士陵园。
徐向前在《历史的回顾》一书中称:“汪烈山是个很能打的干部。88师能攻善守,作战勇猛顽强,屡建战功,是同他的指挥分不开的。”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