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小宁城创筑的自然地理条件
小宁城的自然地理条件体现了余玠在四川构筑山城寨堡防御体系的主要特点,即恃险凭夷、控扼要冲、交通方便、利于攻守、水源不竭、粮秣有继、就地取材、修筑便利。
1、小宁城山势险峻,三面环水,易守难攻,占有得天独厚的的战略位置和地形条件。据清朱锡谷编纂《巴州志》中记载:小宁城“三面环水,尤为阻险可持……城为淳祐己酉谭渊所筑,先平梁城二年……前后有大宁、小宁二滩,周匝环绕,四周悬岩壁立,高十余丈,水周其下,仅一径可通,宽仅数百步,两旁峭削亦高十数丈,真天险之区。”[9]
笔者现场考察,《巴州志》的记载形象准确。小宁城三面临荔枝河,河面宽阔之处有120余米,窄狭之处也有90余米,水深不见底,其前后有大宁、小宁二滩,唯东面有一径可通。城分子午两城。外城为午城,四面悬崖如斧切刀削,岩高在20——35米之间,环围约3000余米。内为子城,依山就势而建,岩高在5——17米之间,环围约1500余米。子午两城均有东南西北四门,子城之门已尽毁,唯午城之东、西、北三门尤存,门皆用就地开取的青石砌成,每石大小不等,大者长2米、宽0.39米、高0.35米(西门),小者长0.69米、宽0.37米、高0.5米(东门)。
东门(朝阳门)为平顶,门墙宽2.4米、高3.4米,内门宽1.45米、高2.09米。午城东门外有瓮城,上有“王李忠小宁城瓮城题记”石刻一幅,门刻俱毁。西门为拱式弧形顶,门墙宽3.46米、高3.8米,内门宽2.02米、高2.09米、厚2.43米,拱门内有“谭渊修小宁城题名记”石刻一幅。北门(重禧门)为平顶,门墙宽4.5米、高2.7米,内门宽1.48米、高1.85米、厚1.919米。距北门50余米处,有圈门一道,门墙宽7.48米、高3.68米,内门宽1.90米、高1.47米、厚2.34米。南门已毁无从考证。
城墙和城门的构筑均因势利导,依山就势,灵活规划,凭险而建,坚固实用与威严壮丽并重。谭渊等还在“离城十多里的小宁山、稳峰山(今碗山)、石城山、卧虎山(今大山寨)、吕家梁、新四坪等险要之地建寨,使小宁城处于东南环山,西北阻水的地理优势,形成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10]
2、小宁城内有相当数量的土地可供耕种,水源充足,后勤保障条件较好。据杨柳村村支部书记胡金余、村民杨希浩、原杨柳村2社社长杨志育介绍,笔者实地查核,小宁城内现住居民42户180余人,有土地600余亩,其中可耕地面积245亩。城内有古井两口,水量充沛,冬暖夏凉,至今还是村民们生活的主要饮用水源。城下三面临河,资源丰富,四季可渔,漕运方便。这些不仅可以供给驻军,战时还可以迁徙部分避难的百姓居住。
由于小宁城的构筑,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使得这一带的手工业、农业、商业、文化、教育兴盛起来,还出现了“九年垭、荔枝溪、蒙子垭、草庙子等五个小场店,生意兴隆,小商小贩终日可见。银匠、铜匠、铁匠、讲书卖唱者到处皆是。”[11]由此可见,小宁城军民依恃山水之险,亦战亦耕,不仅可以自给自足,而且利于长期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