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人民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

一、踊跃应征参战

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我县广大爱国青年,“鉴于国事之危亡,靡不抛弃家室,荷戈杀敌,以争取国家之独立,民族之生存”。八年期间,我县共配兵额4740名,除1941年及1945年紧急征丁奉准扣减272名外,应征4478名,实征5287名,共超征兵额809名。而当时通江的人口,1939年年底的统计为139666人,1942年底的统计为169698人。在发动学生服役运动中,全县中小学生志愿应征参战者14名;在知识青年志愿从军运动中,配额我县30名,而报名应征者超过一倍;在征送出国甲壮运动中,我县有200名青年远征军奔赴印度、缅甸抗敌。在参战人员中,除大多数系农村劳动青年外,还有在校学生,在职职员,学校教员,国民党员。平溪乡中心校教员湛清潘志愿从军,在申请书上写道:“愤俊寇之侵虐,时深敌汽,自愿参军抗战,恳于录用”。平溪小学教员、国民党员朱晓晖志愿参加知识青年从军,杀敌卫国。远在东北一师范就读的曲滨人李光宗,投笔从戎,给家乡哥哥李光生写的一封信,文笔精练,含义深刻,他把耿耿赤子之情,拳拳报国之心跃然纸上,读后既催人泪下,又令人振奋,它象战火在燃烧,象军号在长鸣。它不是一封普通的信,而是这个时代中华优秀儿女驱出倭寇,还我河山的誓言。1944年4月24日,县长陈伯良回复通江籍人在异地参加青年远征军的刘德璋的信中写道:“同志忠勇国家,慨然参加青年军,至深钦佩。贵家属各项优待,自当依法办理,希释远念,即烦此礼,并祝努力胜利。”

二、开展抗日宣传

1938年春,通江县成立抗日宣传委员会。翌年春,成立了通江动员抗战话剧团,负责人黄昆。初时人数极少。主要任务是写标语,画壁画,编演戏剧。由黄昆执笔在县城画有大型壁画四处:文庙甬壁上一幅画的标语是“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在县府大门口画的一幅画是祖国的美丽山河;另一幅画是日寇飞机轰炸时的情景,画面上狼烟滚滚,弹片横飞,血肉模糊,一片瓦砾;中学校一幅画也是揭露日寇侵略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话剧团凡在有场镇的地方都去写了抗日救国的标语,远到碑坝、空山坝。初是排练话剧,仅在机关中抽人,主要演员是黄昆和夫人陈林隐。随着1939年下期初级中学的恢复和翌年中学校女子班的开办,人员增至三四十人。除经常在县城演出外,还与县府职员一道结合中心任务深入农村场镇宣传征兵、征粮、劝募、慰问演出。演出的主要剧目有《放下你的鞭子》、《李贵林之死—万宝山血案》、《芦沟桥之战》、《壮士血》、《爱国花》及一些短小节目,每场观众在两千人以上。

1940年夏,县政府教育科举办教师讲习会,中共党员肖中鼎利用讲时事之机大力宣传抗日救亡。同年冬,从阆中转移过来的中共党员郝谦在做好县级上层人上统战工作的基础上,积资办厂,以期达到“发展实业,支援前线,抗日救亡”的目的。

在抗日宣传活动中,县府发给通江中学《兵役浅说》80本,列为正式课本。通江中学组织了“暑期兵役宣传活动”,每区镇一个分队,按宣传之性质和学生之志趣,分别组织话剧演讲,化装演讲,歌咏活动。主要内容是,讲解兵役法,学习军事知识,揭露日寇暴行,鼓动富绅子弟从军,宣传抗战军属优待条例。

为了防止敌人轰炸,县城进行防空教育,设避难所三处,挖防空掩体二十一处.县长罗文杰亲自撰写布告进行防范宣传:“现值秋高气爽,机敌肆虐最便。尤以天晴云开,警报日必数见。既炸广元阆中,又炸邻水达县,莫谓通江偏僻,须知未然防患。布告城厢居民,从速加紧疏散。”

抗战期间,不少文人志士吟诗作对,以笔代枪抒发斗志,抨击日寇,激发人们的抗战热忱。春在乡名儒王松,在“武汉失守,有感而作”一诗中写道:“东洋鬼子太猖狂,胆敢横行侵我疆。大泄淫威开杀戒,恰同鸠毒造祸殃。芦沟事变心堪痛,汉水流泪实可伤。只望中华神勇将,早收失地灭天狼。”1942年新春,新场乡名儒过珍三在学校大门书长联云:“何方能强国,想孟子策滕,管仲治齐,一则轨里连帮,一则守望相助,今保甲果雷厉风行,即是那救国良药;众志可成城,效刘琨复晋,勾践事吴,时而枕戈待旦,时而卧薪尝胆,纵倭奴有枪林弹雨,难逃我无畏精神。”

THE END
打赏
海报
通江人民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抗日战争 一、踊跃应征参战 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我县广大爱国青年,“鉴于国事之危亡,靡不抛弃家室,荷戈杀敌,以争取国家之独立,民族之生存”。……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