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公元1913年原巴州改为巴中县时,也许当事者参考了公元前4世纪后巴国的实际疆域。事实上,巴中在此时已是版图大大缩小了的巴国中心之区。按巴中东汉置汉昌县,南朝梁改置梁广县,北周改化成县,唐为巴州治,明废县人巴州。
在巴国境域以内,生活着众多不同属别的氏族和部落,除了巴国王族的姬姓巴族以外,还有濮、賨、苴、共、奴、犭襄、、夷、 等部族。他们或是土著,或是从外地徙来。
今巴中市所辖四县(区)的先民族籍应为巴族的賨人,图腾崇拜为“蛇”。故史家称賨人为蛇巴,板楯蛮。著名的巴蜀史专家邓少琴先生即认为“賨人即为板板楯蛮,是巴族的一支。”(邓少琴《巴蜀史迹探索》)
《舆地纪胜》卷162引《晋中兴书》说:“賨者、廪君之苗裔也,巴氏子务相……立为廪君,子孙列布于巴中(巴国疆域之中,非巴中市之巴中———引者注)。秦并天下,薄其税赋,人出钱四十,巴人谓赋为賨,遂因名焉”。賨人虽与禀君同源,然自秦汉以来,其风俗、语言、信仰均与廪君不同。
检索巴中市属通江、南江、巴中、平昌四县县志均有如下记载:周慎靓王5年(前316年乙巳)秦惠文王遣张仪、司马错伐蜀,四县全境均随巴国地归秦属。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丁未),秦以旧巴国地置巴郡、四县全境隶之。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中写到通江县地理位置时引郑渊《字江亭赋》也说到,通江“依三巴之旧域,控全蜀之左隅”,这就证明,秦汉之世今巴中市全境为巴人较为长久的聚居区无疑。
又,《蜀中名胜记》云:通江县之洞有二。“一曰蛇洞。志曰在县北四百里南坝寺(今不存,遗址在通江县空山乡中坝村沙塘子附近——引者注),唐建也。每岁端阳前后有蛇自柱础间出,沿阶满室,大小颜色非一种,然不为害。昔人传云三万四千尾,不可数也,按此即巴蛇洞云。”大巴山为川陕两省界山,或以巴岭山称之,山南山北,有以“神蛇戍”、“巴蛇洞”而名其地者,应当说今之大巴山即古称之蛇山。笔者认为,凡此种种山与蛇,洞与蛇的结缘都应视为板楯蛮的图腾崇拜。所以邓少琴先生认为:“凡此区域之中,即古代巴人活动之地,并不阻于秦汉之世所称之巴国、巴郡所载之范围。”(邓少琴《巴蜀史迹探索》)
不仅如此,在今巴中市的版图内,不但地从巴名、洞从巴名,更无一条江河与巴字无缘,乐史《太平寰宇记》将巴江释为“通江巴水”;《元丰九域志》始称郦道元《水经注》中的北水在巴江,而释为今南江、平昌、巴中境内之水。
无独有偶,不仅很多有影响的巴蜀专家认为“巴从蛇形”,而在今巴中市甚至更大范围内都知道“蒲道官斩巴蛇”的传说。按巴蛇是古代传说中的大蛇,《山海经·海内南经》载“巴蛇食象、三年而出其骨”。
秦统一天下,收巴蜀之地,为了对西南地区进行开发,使巴蜀地区丰铙的物产为其服务,秦中央派遣兵将和大批的中原夏人进人巴蜀屯兵、垦植,开始了华夏民族(今汉族的前身)与巴族的第一次民族融合。
板楯蛮,不是板木盾蛮。
您说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