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血战太蓬

清军将帅们闻其清义军占太蓬山,即各率人马随后掩至,又对太蓬形成合围。太蓬山虽陡峭,但山上七千余人,实也难支。三人谋划:由苟文明与鲜大川带兵突围,分散清军兵力,解太蓬之困。苟、鲜突破西门踞青山观一带;又转仪陇、巴州、上通江麻坝寨。殊知清军围罗部队不减,而另派队伍追击。苟、鲜还是不能引开官军,罗其清只两三千老弱在山上死守(《清中期·川东北白莲教起义始末》),清军见此,在周围设置木栅,禁人出入,意欲困死义军。因当地豪绅熟知地势,为清军绘制了道路图,结果使下山截粮义军或反遭堵击,或得而复失。

清军强令石工凿寨开路攻山,其清义军则居高临下,以火炮、木石击之,相持两月余,清军不敢进犯。由于山上粮食空乏,井泉枯竭,义军众将劝其清率队出北门突围。其清遵从众意,率精壮者前冲后堵,掩护伤病者撤走。

冬月初七夜,清军见其清率众突围,立即合围数重,其清率队决死奋战,虽枪摧刀折,而无退缩者,苦战半夜,义军死伤过半,终因寡不敌众,无计突出。此时,驻扎“青山观”的罗其书率众杀开血路一条入围接应,两弟兄内外夹击,其清方率余部突出,奔至渡口,忽然大雨滂沱,清军锐炮火绳尽湿,人马困于泥泞,其清弟兄急率余部避至青山观。清军猛攻七昼夜不破。其清决定相机突围。重振旗鼓,于是带队深夜寻危径偷过关卡,直趋仪陇县孙家梁(《营山县志》同治九年版本、《营山古今》1985年2月,总二期、《清鉴·仁宗》、《清仁宗实录卷35,《圣武记·卷9 ,又出响滩子(《清中期五省白莲教起义资料》),未抵即遭一次伏击,只好由北沿山岭而退,刚到兰草渡准备渡河时,又被赛阿冲率官军追杀,尚未过渡的义军又死伤不少。但这支人数不多的义军仍占领了南北场(今得胜场,此名因德楞泰战胜罗其清而命名)的北山寺。烧南山寺(今仍名)后,大批官军又至,罗其清这支不满千人的队伍,只好放弃北山寺向方山坪退去,至嘘风寨、蔡家梁,硬着头皮打了两次遭遇战,自已已溃不成军,清军又压来,其清欲趁夜退至方山坪。(巴州志载:出响滩,过巴江,经走马岭[今长垭属]、到嘶风寨[志载为“虚空寨”。实为“嘘风寨”〕。因寨上无粮无水,又清军压来—以下两说文字全同),不料朱射斗绕近道截杀,其弟罗其书、其女梅香皆在蔡家梁(今云台乡)被擒(《清鉴·仁宗》),余部全被冲散。其清身带不到10人,潜匿于方山坪下的“鲝鱼洞”。后因粮尽援断,清军步步搜山,其清、堂弟其秀、老父定国被俘。清军将其清、其书押解京城凌迟处死,用“点天灯”之酷刑焚死其父定国、女梅香(《圣武记卷9》,岩口乡志)。

参考:《清中期.川东北白莲教起义始末》、《巴州志.纪乱》、《岩口乡志·人物》、《通江县志》、《营山县志》、《营山古今》、《清鉴·仁宗》、《清仁宗实录卷》、《圣武记》、《戡靖教匪述编》、《东华续录》、《夔州府志·21卷》

2 thoughts on “白莲教领袖罗其清”
  1. 罗其清死后,官府毁其住宅,掘地三尺,用桐油煅烧屋基。然后又破坏住所对面(中间隔沙溪河——今宣汉县马渡关镇与平昌县岩口乡界河)“九龙捧圣”风水——在九个山梁和“石圣人”头上各挖一个深坑,注满桐油,点燃拳头粗的灯芯,燃烧一月余,断其“龙脉”。

  2. 嘉庆四年(1799)二月初九日,关在京城天牢里的罗其清再次受审,罗其书一并受审。罗其清口供如下:

      我做织机匠生理,平时烧香拜佛,学习邪教。有人首告到官,要来拿我。闻得东乡贼匪已经闹事,我也聚集多人,辗转纠约,在方山坪屯扎一年。带兵的朱大人、百大人,总没有与我打仗,我就扎住营寨种地。后来又逃到鼎山、孙家梁、箕山、太蓬寨等处据守。又由虚空寨逃到蔡家梁。十二月初二日,官兵赶到。我带了数十人躲在山洞里,就被拿获。我兄弟罗其书一并拿来了。

      问:军营带兵大人打仗,谁最勇往?你们营内最畏者为何人?

      我们那一路带兵大人,只有德大人的兵厉害,我们怕他。惠将军营内兵丁软弱些。其余我不知道。

      问:你们掳掠的民人为何甘心从逆、跟随奔窜?况你们的人众哪里有许多粮食?打仗的火药是何处得来的?
    我们到处焚抢,百姓害怕,只得顺从。寨子内粮食及打仗的火药,都是各处抢来的。

      问:四川地方官,除刘清之外,居官声名好的尚有何人?

      四川的好官,刘清是最好的。其余我不知道。

      罗其书口供如下:

      年三十二岁。我是罗其清胞弟。在太蓬寨时,我哥子罗其清叫我带人到营山、仪陇一带,阻截粮道,并到处与官兵打仗是有的。后来,在蔡家梁被官兵剿败后,逃到山洞内藏匿。官兵又赶到。我冲出来,要想投河,就被拿获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