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襄川义军大会师(1797年5-6月)

本年春,襄阳义军与川省义军取得联系(光绪《定远厅志·卷十九))),乃转战楚、豫、陕,于六月由陕西镇安入川,经通江毛浴镇入通、巴交界的沙河坪(又名“杀牛坪”)入岩口,首会罗其清、冉文俦于方山坪(《圣武记·卷九》、《中国农民革命斗争史第十六章三节“义军转战川陕楚”》、《通江历史编年)))。时据线报急报:徐天德等正被清军围困于东乡的白秀山上,要求立即增援。于是襄阳、方山两军主力急驰东援。为便于指挥作战,襄阳义军于途中首分三号:黄号以王聪儿、姚之富、樊人杰、王光祖为首,伍金贵、伍怀志、辛聪、辛文、庞洪胜、曾芝秀、齐国谋、伍元等附之;白号以高均德、张天伦为首,宋国富、杨开甲、高二、高三、马五、王陵、高(疑为“辛”之误)斗、魏学盛、王国珠、高见奇、杨开第等附之;蓝号以张汉潮为首,李槐、詹世爵、陈杰、刘允恭、张什、冉学盛、代世杰、赵鉴、崔宗和、胡明万等附之,共二万余人(《通志·武功》,光绪《达县志·纪事》)。义军抵白秀山后,步骑配合,拼力猛攻。徐、王等亦乘机从内反击,粉碎了清军的重重包围,襄阳义军和罗、苟、冉义军六月二十三日胜利会师于东乡土黄坝之“五保顶”,浩浩荡荡绵延三十余里,壮大了义军声威。于是川省义军亦如襄阳义军一样,分号分营为记;设掌拒、元帅、先锋、千总、把总等职。罗其清称巴州白号,苟文明、鲜大川、罗其书等附之;徐天德称达州青号,徐天寿、王登廷、张泳寿、赵麻花、汪赢、熊翠、熊方青、陈传学等附之;王三槐、冷天禄称东乡白号,张子聪、度向瑶、符日明、刘朝选、汤思蛟、张简附之;龙绍周称太平黄号,龚建、唐大信、徐万富、王国贤、徐明万、赖飞陇附之;冉文俦称通江蓝号,冉天元、冉天洒、王士惠、陈朝观、李彬、杨步青、蒲天香、景英等附之。各号内又各以其首领姓氏称某家营,襄阳义军旋即跳出宜绵设在达州、东乡的重防,占开县地,分屯温阳井及南天洞等地(《清史稿:宜绵,刘清》、《通志·武功》、《通江编年》)。

时宜绵坐镇东乡南坝,正调整布署,加强清军山地作战训练,一堵巴州、达州、东乡、太平义军,二图先歼襄阳义军。七月,王聪儿等东踞云阳、奉节一带的七里坝、马鞍山,直逼夔州,川东人民纷纷响应:云阳林亮功的义军称月蓝号,其侄林定相及张长庚、肖占国、包正洪、张长青等附之并屯踞白岩山;奉节龚文玉称线号,弟其位及蒲三聘、陈得体等附之踞铁瓦寺,云阳另一教首高名贵,聚众数千,欲合达州天德。宜绵、德楞泰、明亮及奉调乡勇,组成劲旅,尾追截堵,企图歼灭义军于川东。王聪儿为粉碎敌人诡计,自云阳东趋,恶战白帝城三日后,便东入鄂西,留下李全、樊人杰、王光祖合徐天德、王三槐部,自大宁趋太平,合龙绍周部,并结方山的罗、冉(《清史稿:宜绵、德楞泰、明亮》、((川通志·武功》、《骨董琐记全编·卷》),以图拖住清军,减轻川东和湖北的压力。

3、群雄下方山,纵横通、巴、营、仪(1797年8月一1798年1月)

罗其清援达回方山后,其势甚盛,清廷乃于七月十六日令宜绵等:“务将方山坪‘贼匪’速行剿竣”檄励常发祥等“务始终出力”(《通志·卷首之八》)。并增刘清所率乡勇数千人,再加强围攻。对此,其清、文明、大川等积极防务。八月,徐、王、樊、龙等部,自太平经石关子、石窝场撤至方山坪附近,并分屯多福山、盖顶山(今称盖地坪)、毡帽山(今称官帽山或冠子山)以与罗其清互为屏障。是时“各以党附,分股既多,‘贼’氛益炽。大股数千,小股千余,下者亦数百人,合聚方山坪,扰四川”(《通志·卷首之八》、《骨董琐记全编·卷二》)。因此情,清廷令百祥、刘清、朱射斗、常发祥等各地乡勇,分三路猛攻方山坪。各路义军首领协商,鉴于地势“利分不利合”,等原因,为保全实力,共谋有分有合联动发展。八月下旬,通江义军从方山坪撤离,与徐天德等合攻通江:罗、苟、鲜义军,即担起重担,牵制、阻击清军围攻方山坪。百祥、朱射斗部经数日激战,先后有外委王宝、杨俊;乡勇头子王仕贵、王仕贤被义军所杀,但已攻下方山坪屏障盖地坪、毡帽山(冠子山)、马渡关等,方山坪已完全暴露在清军的炮火之下和重围之中。罗、苟、鲜才决定放弃老营,留下义军头目罗廷度(其清叔)、鲜文正、鲜文亮(大川叔)、苟彬昆(文明本家)牵制官军,后寨破,数十人全部栖牲。罗、苟、鲜撤出后在郑家堡、沙溪坳、嘘风寨一带活动(《清中期.川东北白莲教起义始末》)。

九月,罗、苟、鲜同徐天德、冉文俦、王三槐、龙绍周五支义军汇合于渐滩河、邱家院、长滩河一带,四、五万人浩浩荡荡(《清中期.川东北白莲教起义始末》)。并决定作战略攻守于通、巴、营、仪一带;或伺机向米仓山((川、陕交界处)一线开辟建立新区(《清史稿:宜绵》、《巴州志·杂记》);以或分或合,忽东忽西的战术,以牵制和打击清军。

(1)牵敌寻战机。义军首先决定攻打通江地区。由徐、冉两部主攻县城,后与乡勇大战于龙溪及毛浴镇,杀武生熊再清、朱冕纯等多人;王三槐亦俘杀乡勇头目郭呈等。罗、冉为防清军从方山一带援助通江,复合屯邱家堡、沙溪坳,后由刘坪渡化鱼河(今铁佛),折老官庙(今广纳),过九官渡入通江(《巴州志.纪乱》);张汉潮、阮正隆部亦向通江攻击,通江地主武装陈正汉、王家喻等抵抗未果不济,县城终被几路义军合力赚破并杀县令涂陈策。按原定,义军随即从通江撤出:徐、王趋尖山坪,复聚于岳家院。清廷以“宜绵不设法绕出‘贼’前,只任尾追,严斥之”。后来,徐、樊等部经韩家院、木通垭东逼东乡,忽西入青杠渡(即今清江渡)与清军大战于朱垭,复渡河进围巴城;旋与王三槐部经九节梁、恩阳河进踞黑石滩,直逼营、仪、蓬州,截清军文报、粮道;罗、冉等部,则南踞南背场,欲出仪陇、南部,再攻保宁、达州。宜绵极端苦于“川楚‘贼匪’,阑入匀结”(《骨董琐记全编·卷二》《清史稿:宜绵》)。呈请嘉庆旨准增补川陕兵二万,复于川、陕、甘共添练备兵二万,两河各添五千外,并调湖广总督勒保总统军务(《四川清代史)))。时王三槐踞回龙场,逼营、蓬,围仪陇截粮道,旋折陷长寿,重庆震动;罗、冉两部由南背场折入江口(今平昌县城),经永兴场、铁打垭、张家场,复折入(通江)三溪口、谭家岭,使一路尾追之刘清等不知所向,又折入巴州(今平昌)之碾盘坝、灵刚寺(龙岗寺),走(营山)黄渡河分道:冉入仪陇,罗至营山来定寺夺“八场庙”(或八庙场之误)敌之粮草,折入巴州地界。九月十八日,其清分三路奇袭巴州,与清军大战尖山坪,杀川北镇游击王相龙后蜂涌入城,杀知州卢尔悖、同知张连唯、游击韩以明,千总高守谦,张大翔等五百余人,遂踞州城,于严公庙演戏十日乃去。知州常发祥只得率乡勇“侨治”州西的平梁城。十月初,冉文俦再入巴州“焚公署民房而去”。于是巴州“州属失望,各保一方”。是时,宜绵等在川省招募乡勇多达三十七万之众,除一部份由刘清统率,追击义军和平时筑寨、守州、府城池,或并由熟悉本地状况的地主武装寨首带领,聚数百数千,“倚寨洞自固”,(至今川东北和陕南一带,凡险处、高处即有寨堡遗迹)“自卫村庄”外,还经常配合官军为清军筹粮、运粮以及诱降义军士兵等,起到了清军武力镇压所不及的作用,也为清军开创了在白莲教起义五省实行“坚壁清野”的先河。(《州志·杂记》:祠庙、《县志·忠义》、《清史稿:德楞泰、宜绵、刘清等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